林宜正觀點:中國人的幸福與否,關鍵不在台灣

2020-05-14 07:00

? 人氣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前中國空軍解放軍少將喬良日前投書名為「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的文章。身為「鷹派」代表的喬良罕見表示:「台灣問題並非我復興大業的全部內容,甚至連主要內容都談不上。因為復興大業的主要內涵是十四億人的幸福生活,收回台灣就可以滿足這一大目標?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沒有比實現民族復興更大的事業!一切都必須給這一大業讓路,包括台灣問題的解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多年來,中國所謂「復興大業」一直與「收復台灣」環環相扣,背景在於中共成立以來,其統治正當性一直建立在「經濟建設」與「民族主義」之上。而後者立論於中共長期宣揚只有自己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自清朝末年來的百年恥辱。而在1895年割讓的台灣自然成為這場政治大戲的絕妙舞台。每當中國內部出現問題時,「台灣」成為移轉國內焦點的仙丹妙藥。

然而,在中國於1979年逐步開放以來,民眾的生活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多樣的精神交流與物質享受,不但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根本的改變了中國人民對於「幸福」的定義。

據聞,前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在戰爭時期,身為湖南人的毛澤東無論生活如何艱辛,只要幾條辣椒就能過上一餐。

不過幾十年,到了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時,除了吃穿講究外,更酷愛唱西洋歌曲。江澤民曾於1996年訪問菲律賓時在遊艇上高唱貓王Elvis Presley 的著名歌曲《love me tender》,並大跳恰恰舞。

時至今日,中國內部除少數與國民黨打過仗,或是在朝當官的以外,絕大多數中國人每日所想皆是在競爭激烈的14億人中脫穎而出。

做學生的,夙興夜寐準備大大小小的考試,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出社會的,兢兢業業工作上力求表現,關心目前工資如何?未來升遷是否有望?有了孩子後,更是從小就要「贏在起跑點」,各種才藝班、音樂班、語文先修班等,玲琅滿目、眼花撩亂。

上述總總,皆是中國14億人幸福與否的重要內涵,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在2020年,中共成立100年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原因。然而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與台灣毫無干係。

在中國,「90後」甚至「00後」的青年,其生長歷程受網路的影響甚深,更在中國經濟表現改善後,家中有餘裕可供出國讀書、增廣見聞的不在少數。這些使用無遠弗屆的網路、或曾出國實際經歷民主自由的青年,對於「幸福」的定義,已不是半世紀前的「紅太陽高高掛」了。

任何再微小的社會事件,放在14億人的中國,問題都將無限放大。面對如此困難的任務,中國領導人應將目光放在14億人的實際生活幸福與否,而非虛無飄渺的「民族主義」。

惟有正視並承認台灣獨立存在的事實,放棄與政權穩定無關的「大一統思想」,台海間才能有真正的「心靈契合」,才能讓台灣與中國人民在幸褔道路上結伴而行。

*作者為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