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院協會、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對於大醫院來說,門急診只是其提供諸多醫療服務項目中的一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到大醫院看病的民眾大幅減少,連帶各醫院的住院、手術人次也跟著縮水;且同樣的情況,在過去經常一床難求的醫學中心最為明顯,其次則是區域級醫院;至於小型地區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的機率很低,再加上部分新設地區醫院還在服務量向上衝刺的成長期,受影響的程度也就相對較小。
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損失最慘重的當屬大醫院,其次才依序是中型醫院、小型醫院及小診所?若純就因疫情減少的醫療收入金額來看,情況確是如此,但若論受到的衝擊大小,恐又得另當別論。
醫療結餘占比極低 大醫院年度結餘大宗為業外收入
以健保署最新公開的2017年醫院財報,其中蟬聯多年台灣「最賺錢」醫院榜首的林口長庚醫院,當年總結餘近80億元中,醫務結餘1.85億元僅占2.3%,也就是說,林口長庚醫院這一年賺取高達77.8億元、97.7%的結餘,都來自非醫務結餘,項目包括利息、股利、捐贈、停車場、美食街、租金等。排名第2的高雄長庚醫院全年結餘近50億元,醫務結餘3.36億也只占6.7%,其他46.42億元、93.3%的年度結餘來源,同樣是業外收入。
衛福部訂定分級醫療目標 因疫情意外達標
姑且不論此次疫情對小診所、小醫院的實質打擊遠大過對大醫院,事實上,為提升國內整體醫療品質,鼓勵民眾「小病到小醫院、大病到大醫院」的分級醫療,原本就是健保的重要政策與目標。自2018年起,衛福部就推動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並訂定分十年減量10%的目標,未料今年計畫才進入第3年,就因新冠肺炎的「亂入」,各大醫院就這麼陰錯陽差地提前達標了。
朱益宏強調,雖是無心插柳,但目前看來,新冠肺炎對國內推動分級醫療確不啻為一另類契機。至少許多民眾的親身體驗都發現,地區醫院甚至小診所的醫療服務品質並不輸大醫院,真的沒必要不論大小病,都要跑到大醫院人擠人。他呼籲,隨著疫情趨緩,各醫院的病人也將紛紛回流;而既然分級醫療是健全國內醫療環境的良方, 政府就該拿出辦法確保眼前的成果,才是全民之福。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