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衍生的失業與自殺地雷一觸即發,令不少專家憂心忡忡,但多數人不知的是,早在疫情爆發之前,也就是2014年至2017年,國內自殺率已連續3年、每年平均以3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緩步上升。精神科學者分析,相較日本等國,台灣失業率與自殺率連動雖亦相關,卻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說,除了失業率,國人自殺率可能還受到離婚率、人口老化、精神疾病人口比例推升等更複雜的因素影響。
事實上,台灣自殺率長期以來都高於全球平均,2011年以前更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評列的高度自殺死亡國家。所幸近年政府提倡人人都是自殺「守門人」,呼籲國人對身邊長時間愁眉不展的親友多多陪伴與關懷,必要時予以轉介就醫,終於將自殺趕出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外。
但從2014年起至2017年,國內自殺率連續3年每年都以3個百分點的速度攀升,自殺率悄悄從每十萬人口15.1人增至16.4;2018年自殺率雖與2017年持平,但警訊依舊未能解除。偏偏關鍵時刻,2019年底又爆發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對國人的工作、經濟、家庭、生活…無一不產生重大衝擊;影響所及,不少專家學者擔心,國內多年來投注於自殺防治工作的努力成果,很有可能又會回到原點。
話說回來,當下多數國家的自殺率警鐘,都與疫情脫不了關係;國際精神科學者的提醒,也多緊扣著新冠肺炎對各國失業率的衝擊,以及失業率與自殺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行。然而前述公共衛生推論的邏輯與脈絡,尤其是失業率和自殺率的關聯性,印證台灣的現實情況,卻並不完全吻合。
失業對自殺率影響較日韓低 精神科專家:國情大不同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精神科專家葉啟斌表示,自殺成因本就相當複雜,一個人無論基於一時衝動或長期抑鬱作出自傷行為的主要原因,也都可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失業率雖對國人自殺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相較於家庭、情感,乃至於近年越來越受重視的精神疾病盛行率問題,工作、經濟、職業從來不是多數國人精神執著的首要課題。
舉例說,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年輕人普遍低薪乃至於高失業率就是國內相當頭痛的問題之一,但相較於鄰近的南韓與日本,國內年輕人因失業或工作問題自殺的問題仍顯輕微。葉啟斌認為,這要歸功於台灣家庭的支持系統相當健全與強大,年輕人就算在工作上遭遇挫折,多半也能獲得家人接納,有些人甚至在家裡休息個一年半載當「啃老族」,也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