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台灣相較多數國家疫情控制得宜,已逾半個多月未再新增本土案例。而為使已被打趴多時的經濟活動盡快恢復, 期待國內展開更大規模「普篩」,甚至可透過抗體檢驗,讓曾感染而有病毒抗體民眾放心出門消費、振興經濟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究竟普篩是不是拯救經濟的萬靈丹?又除了快篩試劑準確率普遍有待提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堅持「按兵不動」的考量是什麼呢?
自元月21日出現首例來自中國武漢的新冠肺炎境外移入案例後,台灣的防疫政策就以阻絕疫情於境外,以及延後社區感染發生為最高宗旨。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截至4月30日,台灣累計429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本土病例55例,比例12.8%;再加上過去18天本土案例掛零,以及連續5天確定病例掛零的表現,防疫好成績確實有目共睹。
(延伸閱讀:北半球夏季疫情可望趨緩?新冠肺炎大風吹,下一波恐吹向南美洲)
然正因台灣防疫有成,部分民眾期待政府畢其功於一役,甚至乾脆來個全民普篩,1次徹底拯救國內「悶經濟」的聲音似乎也越來越大。全台2300萬人普篩要花多少錢?以市售新冠肺炎病毒快篩試劑平均每人每次檢驗費用3000元計算,共約需要690億元的經費。
「不是花不起690億!」陳時中:普篩缺乏效益
對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的回答相當霸氣,「不是說690億元國家花不起,而是這錢花了缺乏效益!」畢竟現有新冠肺炎篩檢方式,準確率高的核酸檢測(RT-PCR)至少要耗時4小時,加上以台灣現有檢驗能量,1天最多只能檢驗3800件,完成全國普篩至少要花16年。
那檢驗時間平均僅須10至20分鐘的快篩呢?遺憾的是,現有新冠肺炎快篩無論是篩檢病毒抗原或病毒抗體,不僅都有其時機與侷限性,準確率平均也只有6到7成。雖說短時間內有此成績己屬不易,行之多年的流感快篩平均準確率也差不多是如此,但流感快篩呈陽性者有特效藥「克流感」;新冠肺炎檢驗呈陽性者,卻只有隔離住院接受支持治療一途,也將對醫療體系造成難以想像的負荷。
普篩做完了以後呢?就拿美國副總統彭斯為例,最近出入任何公共場所包括醫院在內,都不見他戴口罩,而彭斯的理由是,身為副總統他經常被要求接受新冠肺炎篩檢,且每次結果都是陰性,所有不用戴口罩。但事實的真相呢?任何篩檢都可能有誤差,也就是相當比例的偽陰性及偽陽性;更甚者,檢測陰性者,也不代表之後就沒有被感染的可能。
擴大篩檢?李龍騰:主動篩檢者不一定是高風險族群
如果全民普篩有困難,那麼比照德國、南韓、冰島,進行高比例的擴大篩檢呢?台北仁濟醫院院長、前衛生署(現稱衛福部)副署長李龍騰表示,不支持任何非經專業建議進行的擴大篩檢,以冰島由民眾自發性前往醫院接受新冠肺炎篩檢為例,雖然最終完成了全人口5%的篩檢率,已是相當不容易;但試想,主動前往篩檢的民眾可能並不是真正的高風險族群,而只是單純對自身健康狀況特別敏感緊張的人,換言之,真正的高風險族群可能仍持續散布在社區中。
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曾建議,可針對每天入境台灣者進行新冠肺炎普篩。李龍騰則說,這確實是一個可以考慮與思考的方向,但篩檢結果準確率終究不是百分之百,因此無論篩檢結果呈陽性或陰性,入境者至少14天的居家檢疫,都還是不能放鬆。否則,恐怕不普篩還好,進行了普篩後,反倒可能招致適得其反的結果。
李龍騰強調,國內乃至於全球爆發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後,多數民眾的生活都大受影響,百業更是蕭條。他能理解大家對於及早恢復正常生活,尤其是經濟活動的期待與急迫,但眼下恐怕還不是擔心經濟的時候,「若是台灣對疫情的控制再能維持現在的水準1個月,屆時再討論普篩或是各種防疫措施放寬,應能獲得更多專家的支持。」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