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下,鏖戰一年半的中美貿易戰很少出現在新聞頭條。但雙方較量並沒有停止,在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簽訂之時,僅降低了部分關稅,外界預期2020年,要麼啟動第二階段協議談判,要麼繼續升級關稅戰。
這些不確定性似乎都被洶湧的疫情所打斷或掩蓋,而實際上,新冠病毒在中國首先爆發,又在美國等多國肆虐,無疑為中美複雜而緊張的貿易關係再添變數。
5月8日,中美高級別官員通話,同意雙方應努力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推動取得積極成效。但同一天,川普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威脅,如果中國未能兌現其購買承諾,他將終止貿易協議。一周後,川普甚至警告,他可能切斷與中國的所有關係。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戰將如何發展?BBC中文梳理出四個經常出現的問題,請多位專家進行回答。
中國會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嗎?
今年1月簽署的貿易協議中,最受矚目的內容就是中國承諾大量採購美國產品。根據協議,中國將在2020-2021年兩年時間裏進口總額為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其中包括總額近500億的農產品,另外還有不同價值的能源和製造業產品。
中國承諾的採購力度之大,當時一些經濟學家就認為「幾乎不可能完成」。
然而,疫情使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承諾變得更加困難。一方面,國際油價暴跌,美國甚至出現原油期貨出現負值的極端事件,油價跌破美國石油開採成本。另一方面,疫情使中國包括能源在內的各項需求大幅縮水,中國經濟本身也深陷萎縮的困境,急需財力進行刺激。
經濟學家們幾乎都對中國履行協議的承諾表示悲觀。「雖然中國仍公開聲稱將履行第一階段協議中的承諾,但近期的經濟狀況可能根本不允許,」安德思資產管理首席投資官陸修泉(BrockSilvers)表示。他說,疫情之下中國沒有強勁的內需,資金上,在應對其他領域的需求時已經捉襟見肘。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解釋,中美談判第一階段協議的時候,並沒有新冠疫情。但疫情的突然出現極大打擊了中國的經濟,我們看到中國經濟一季度大幅萎縮,因此中國需要資源刺激內部需求,維持經濟增長,中國可能很難完成對美國的購買承諾。
雖然可能會有中國「食言」的可能,但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AlbertPark)提醒,責任需要中美雙方共同承擔。他說,疫情造成美國供應短缺,汽車、肉類包裝等許多生產不得不關停,即使中國有需求,美國也無法出口。
「中國確實在很多產品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上需求減少,但中國在努力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還免除了額外施加的對美進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