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不同的是,「民主進步」的國家,知道如何增進「民主的技術」,希望趨近於民主的理想,希望利用民主而不是被民主利用。但在台灣,似乎離這樣的覺醒時刻還有一段距離。
「民主的技術」又是什麼呢?
「民主」的偉大,要靠它穩固的基礎,「專業」,就是那一根根賴以穩固的基腳。沒有專業的支撐,民主只是個沙雕,只是個被吹起的充氣娃娃;或著說像是個木偶,誰抓起了它,誰就可以主宰它。這道理應該不難懂。
我認為,建立民主的殿堂,核心技術,就是在於打好思維、論述、決策的基礎,這就有賴「專業者」在各領域發生作用,在社會運作中,發揮鋼筋與混凝土般的預力(reinforce)的效果!
不是自己搞專業,才說專業的重要。我們的社會在分工益趨細密的形態下,各個領域都已自成為專業。隔行如隔山,社會的各個面向,不是像民意代表或名嘴嘴裡的那麼理所當然、自以為全知全能。專業之所以為專業,自有其一定的養成過程,專業的判斷也一定建基在實務與經驗上。越是分工細密的社會,越需要專業的參謀意見。沒有了專業意見,真不知能憑什麼做決策?!。如果蔡英文願意諮詢專業,她應該就不會說出彰化也來蓋輕軌這樣的神話了!
專業的式微,是民主「異化」的濫觴。多少年來,多少的會議,包括大大小小的專業性會議,曾經為專業者留下席位嗎?又給了多少專業者發言的機會?更有多少專業意見被做為決策的依據?!
回頭看前面的幾個例子,如果前瞻計畫有專業者的參與,會鬧成這樣的笑話嗎?如果一例一休有足夠的專業參謀,會搞得這麼沸沸揚揚嗎?如果都市計畫法規有正常的專業介入,會弄得裡外不是人嗎?
我們徒有「民主」的形式卻沒有「民主的技術」。其結果,我們的民主實踐只是得到了虛假的的民主花朵。
缺少了專業的席位,沒有了專業的民主,將只剩下「民粹」!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聰明的政府,不會不懂得利用專業。確實有,在許多的場合,我們也都看到學者專家。但我們要問的一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專業被請過來?請來的專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許多時候,「專業者」似乎是被拿來當「遮羞布」,甚至是「抹布」! 許多的官員,他們自己也是專家,但他們通常不就都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不站在專業的立場講話反倒是只從政治的位子上看問題?!
如何運用「專業」,真是存乎一心。是想誠心誠意就教於專業,還是先射箭再畫靶,專業只是被請來畫靶的?許多法案的制定過程,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後面的模式居多。
談到這裡,不得不延伸到下一個問題,也是「民主技術」的第二步:「到底該請誰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