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美中科技戰白熱化 台灣要找活路

2020-05-22 11:00

? 人氣

台灣原本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跨國企業調整跨境生產模式,台商加速回台投資,使台灣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台商撤出中國回台投資或到東南亞地區尋求新的生產供應鏈關係,已是近年來中美貿易衝突之下台灣產業發展大趨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資通訊產業將附加價值及自動化生產較高的製程移回台灣,尤其是伺服器、網通設備、被動元件及PCB等台廠,陸續回台設廠或擴大在台投資,產能規模提升明顯。手工具機、機械與石化等原本以中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業,也積極尋求拓展其他新興市場。

但台灣產業界要在中美之間保持地緣政治的平衡,似乎越來越難,一方面中美科技戰更近一步白熱化,另一方面,中國持續發展去美國化的本土供應鏈──雖然也有部分台廠受惠於對中出口增加。

但中國半導體產業覬覦於台灣的先進技術,透過挖角或是其他方式滲透,甚至直接竊取台灣廠商技術,相關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是中國傾國家力量發展紅色供應鏈,諸多取得關鍵技術的公司,表面上是私人企業,背景往往具有官方甚至軍方的色彩。

台灣政府應研擬強化保護關鍵技術的立法措施,才能避免中國的國家間諜或是具有中國官方色彩的廠商,透過在台分支機構或駐台人員,接觸台灣敏感科技的技術人員、勸誘其竊取關鍵技術與情報。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武漢肺炎疫情讓各國深切意識到,將生產集中在中國,是一件高風險的事。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加大供應鏈撤出中國的力道。(美聯社)

加入美經濟繁榮網絡,台灣新活路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加速供應鏈撤出中國,並重建貿易秩序,策略性拉攏印太六國建立「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台灣應慎重評估是否加入此一信任夥伴聯盟,並思考如何以民主價值同盟概念,提出產業合作發展的對應政策,協助台灣廠商維持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性外,也掌握台灣產業在美中關係調整之際的新活路。

此外,爭取台美投資協定(BIA)與台美貿易協定(FTA)也是政府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至於產業開放的短期陣痛,例如豬肉、牛肉是否開放進口的問題,則考驗政府當局的意志力。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