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民進黨政府下台,被美國冠上「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封號。蔡英文接下民進黨黨主席重擔,重新修補對美關係。
一二年夏天蘇貞昌擔任黨主席,恢復民進黨駐美代表處的運作,啟動民進黨對美外交「品牌再造」工程。
川普政府斷對中「交往」政策
一六年蔡英文帶領民進黨重新執政,四年後再以八一七萬高票連任成功。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為民進黨貼上新的標籤:「信任的夥伴」(trusted partner)。
如此的轉變主要來自三個因素:結構、團隊和政策。
「結構」指的是台灣外部環境的改變,環繞在美中關係從競爭變成敵對的態勢,反映在川普政府對中戰略由「交往」(engagement)趨向「脫鉤」(decoupling)的演進。再加上四年前中國刻意中斷與蔡政府的官方接觸、對話,讓台灣快速向友台的美國傾斜。
川普政府一七年《國家安全戰略》(NSS)與一八年《國防戰略》(NDS)兩份報告,明示過去美國對中「交往」政策失敗,列舉中國在貿易、軍事、科技以及地緣政治等領域,已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強調中國運用軍事現代化和影響力,以及「掠奪式經濟」(predatory economy)脅迫鄰國,企圖改變印太秩序。
但川普是商人出身,鍾愛談判,又有連任考量,在美國政府對中戰略逐步成型並陸續推動的過程中,他的個別發言經常被放大,導致與政策路線看似並不一致。
例如,他甚少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口出惡言,又視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為首任任期的重中之重。此時,專司「黑臉」角色、擅長政策論述的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和國務卿龐佩歐(Mike Pompeo)就得適時出來發言「定調」,兩人皆讚揚台灣是值得信任的夥伴。
民主黨也重新擬定對中戰略
美中關係的結構面出現重大轉變,即使民主黨對川普不甚苟同,也認同美國的確必須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採取更強勢的因應作為。
歐巴馬(Barrack Obama)第二任任期提出美國「亞洲再平衡」(Rebalance toward Asia)戰略,正是將中國做為假想敵。篤定獲得民主黨提名的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已經招兵買馬,針對美國對中戰略進行新論述的擬定。
原本川普自信滿滿,準備用美國的良好經濟、史上低失業率和今年一月與北京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做為選戰主要訴求,但一場從中國武漢散播到全世界的疫情,徹底打亂川普的選戰布局,讓川普改採「批中救經濟」做為選戰主軸,為選後的美中關係注入更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