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分析,北韓去年6月試射的「舞水端飛彈」(火星-10型)曾達到1000公里左右的飛行高度,今年2月的「北極星二型」飛行最大高度為550公里,這次的「火星-12型」則超過2000公里是因為採「最大仰角發射」。如果改採正常射擊仰角,射程恐超過4000公里,距離朝鮮半島三千多公里的關島可能也會被涵蓋在射程內。
不具名的自衛隊將官對《產經》表示,「火星-12型」若採普通仰角發射,將飛越日本列島上空、朝美國本土方向飛去。可能是北韓不想過度刺激美國,所以才會採最大仰角發射。至於北韓若要打擊日本的美軍基地,只需射程1300公里以上的飛彈,發彈後大約10分鐘就可擊中目標。「火星-12型」14日飛行了30分鐘才落入日本海,是因為採高角度發射所致。
#NorthKorea #Trump Musudan Mid-Range Missile pic.twitter.com/XKv2uI2cQs
— Ben Jones (@benjones1k) 2017年4月20日
韓媒《東亞日報》15日引述《38 North》說法,同樣認為「火星-12型」的實際射程約在4500公里左右,可以直接打擊關島的美軍基地。《華盛頓郵報》則引述美國火箭專家席林(John Schilling)的說法,認為北韓只需要再一年左右,就可以發展出成熟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不過《朝鮮日報》稱,「火星-12型」若以30至45度的通常角度發射,將可打擊5500公里以外的阿拉斯加,根本已經是一枚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
火星-10與火星-12有何不同?
火星-12雖然是首次出現在北韓官媒,但「火星-10型」其實早就為世人所知。一般西方媒體常見的「舞水端飛彈」(Musudan,韓語為무수단),北韓官媒的正式名稱其實是「火星-10型」,不過西方第一次在衛星照片發現該型飛彈是在舞水端里,北韓又遲遲沒有公開的相關說法與資料,所以才會被西方直接命名為「舞水端」。北韓去年才開始密集試射「火星-10型」,直到6月22日才取得飛行高度1000公里、水平距離400多公里的成果,當時朝中社宣稱成功檢證了「重返大氣層時的彈頭耐熱性與飛行安定性」。
從飛彈名稱來看,「火星-12」似乎是「火星-10」的後繼型號,從飛行數據看來「火星-12」也有顯著進展。不過《38 North》認為「火星-10」改良自前蘇聯的潛射彈道飛彈R-27 Zyb,「火星-12」的外型則與曾在2012年閱兵時亮相的KN-08(或稱勞動-C、火星-13)更為相近,但飛彈技術很可能還是移植自R-27 Zyb。不過「火星-12」的體型明顯比KN-08小上一號,火箭專家席林認為,北韓可能是要節省測試成本、也可能是避免過度刺激美國,所以才會以這種方式進行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