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馬英九、更不用說陳水扁,小英堪稱是一位沉默的總統。她幾乎不接受堵麥,很少直接站到媒體前,對爭議表態。批評者嘲諷她是「神隱少女」;支持者則習慣「偉大的領袖」給他們一套民粹(popular)的說詞,好讓他們有熱情繼續追隨。但是,蔡英文也不太對支持者精神喊話,寧願承受冷嘲熱諷,她將此視為「民主的試煉」。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絕對可以在許多議題上快刀斬亂麻,但蔡英文認為「改革可以速戰,但不會速決」。
沉默可以是一種有建設性的力量
其實,沉默可以是一種有建設性的力量。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也曾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執政團隊的成員之一,他指出「最小主義」(minimalism)的策略就是對某些基本問題保持沉默,以在意見分歧、猶疑不定、時間和能力有限且觀點各異的情況下,凝聚出共識。這是憲政主義得以成功、社會得以穩定的重要根源,也讓人們可以藉此展現對彼此的尊重。由此觀之,蔡英文就是「最小主義者」。她對議題的表態都傾向「寧淺勿深」、「寧窄勿寬」的立場,最典型的莫過於她提出兩岸「維持現狀」的主張,以及邇來極力倡議的「兩岸結構性的合作關係」。
蔡英文從參選到執政滿一周年,她對兩岸關係的發言惜字如金,因為最小主義者相信:「世人可以在說不清楚為什麼支持X的情況下,決定支持X。」或者說:「大家都支持X,但所持的理由可能南轅北轍。」換言之,台灣人民支持「維持現狀」,但是對於「維持什麼樣的現狀」看法各異,所以她只能主張「維持台灣自由民主的現狀,以及台海和平的現狀」,這樣非常淺層的共識;此外,台灣內部對於「依據什麼維持現狀」也有分歧,所以她僅可承諾「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這也是非常窄的決策,因為那是現階段台灣人民以具體行為確認的共識。
為何承認九二事實,卻拒絕九二共識?
蔡英文曾表示「理解和尊重」此歷史事實:「在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她也提到兩岸應共同珍惜與維護「九二年之後廿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及成果。」她不斷強調的是兩岸間一次又一次的善意累積(包括一九九二年),而對「九二共識」這種既深且廣的標籤式概念,則敬而遠之。蔡英文多次呼籲北京妥善處理WHA的問題,否則可能傷害兩岸關係,即根據最小主義的思維:重視個案決策的累積,暫時迴避根本問題。
兩岸結構性合作關係,需要善意的累積
所謂「兩岸結構性的合作關係」亦然,結構乃單一個案決策的累積,並非外在於個案的框架。就像你每天早晨起床後決定先刷牙?還是先洗臉?日復一日的決策,逐漸累積成不假思索的習慣,也就形成了結構。不過結構一但形成,就具有雙元性:既能限制行動(constraint),又使行動成為可能(enabling)。
兩岸若不能共同營造出和緩、正向的氛圍,在每一次個案中逐漸累積善意與合作的經驗,結構性的合作關係就無法形成,妄想在個案之外強加一個外在的框架來改善兩岸關係,無疑是緣木求魚——台灣是民主社會,台灣人民不可能因為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就立刻對北京改觀。
不僅兩岸關係,在蔡英文眼中「結構問題都是長期的累積」,不可能直接換個新的框架就解決問題,所以改革結構才會如此困難。事實上,無論在同婚、年改、司改、轉型正義等等領域,蔡英文也都展現了最小主義的色彩。既然最小主義就是蔡英文的改革方法,那麼小英的沉默就不是退卻,而是讓民主茁壯、改革推進的力量。
*作者為台灣新動力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