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蟲每天可移動150公里,不停繁殖、啃噬莊稼,一隻沙漠蝗蟲每天進食的食物重量與自身體重相當,大約2克,導致農村生計遭到破壞。聯合國人道事務辦公室的萊克(Jens Laerke)指出,即使是最小規模的蝗蟲群(約4000萬隻),一天就可以吃掉3萬5000人份的食物。
吉爾賈爾表示,目前印度境內的蟲群還處於可控範圍,蟲群主要會受到綠色植被吸引,由於許多地區的田野裡已經沒有農作物,飢餓的蝗蟲才會到處移動,「在季風的幫助下快速進入了齋浦爾。」
雪上加霜!蝗害在疫情、糧食危機期間到來
但專家也不得不承認,今年的蝗害來得真不是時候,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肆虐之際,印度自3月下旬起實施全國封鎖,供應鏈中斷、運輸停滯,使境內糧食供應阻斷,許多作物賣不出去,在田間腐爛。破壞力極強的蟲群使糧食問題雪上加霜,拉加斯坦邦和中央邦的時令農作受到啃食,導致產量低於正常水平、食品價格上漲。
專家警告,印度境內的蝗蟲是年幼蟲群,移動速度比成蟲更快,如果當局未能在6月雨季到來前,遏制迅速蔓延的蟲群,大米、甘蔗、玉米、棉花、大豆等農作都會受損失。
《德國之聲》(DW)預測,這場農業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食品通貨膨脹,將嚴重阻礙印度當局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印度全國封鎖將於5月31日結束,期間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死於飢餓,蝗害造成農損,將使政府難以向貧民提供糧食救濟。
為什麼今年蝗害尤其嚴重?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說法,沙漠蝗蟲往年通常在6月至11月之間襲擊印度西部和古吉拉特邦(Gujarat)地區。但是,今年蝗蟲預警組織最早於4月發現蝗群現蹤於印巴邊境。《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指出,今年蝗害範圍更廣、影響尤其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海洋水氣充足,比以往更容易發展成熱帶性氣旋。
氣候專家認為,一連串蝴蝶效應可以追溯回2018年夏季,襲擊阿拉伯半島的2個熱帶性氣旋,帶來豐沛雨量使半島沙漠地區積成湖水,提供蝗蟲非季節性繁殖的條件。2019年底,索馬利亞降下異常暴雨又遭遇強力氣旋,潮濕和高溫的環境又成了孕育蝗蟲的最佳溫床,東非蝗蟲數量達到頂峰,直到2020年初,蝗蟲開始在伊朗南部和巴基斯坦現蹤。
今年東非3月至4月雨季也助長了蝗蟲繁衍,緊接著4月至5月的印度洋雨季和旋風也帶來濕潤條件,使蝗蟲繁衍數量增加。FAO資深蝗蟲預測員克瑞茲門(Keith Cressman)指出,蝗蟲在印度境內到處尋找食物,「巴基斯坦春季繁殖成長的蟲群5月初抵達拉加斯坦邦。」
克瑞茲門表示:「由於蟲群是在季風降雨之前到達,它們發現當地天氣乾燥,因此繼續向拉加斯坦邦東部遷徙,尋找可以食用與棲息的綠色植被。它們在下個棲息地會成長為成蟲,然後產卵,此時正好碰上雨季。」
境內蟲群繁衍是一大隱憂,一隻成年雌蝗的壽命約3個月,這期間他會三度產下80至90顆卵,吉爾賈爾估計,如果印度當局不加控制,每平方公里的蝗蟲數量將成倍增長。
蝗蟲一路從東非、阿拉伯半島,侵入南亞
印度不是今年唯一遭受蝗蟲襲擊的國家。南亞的巴基斯坦、東非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肯亞,以及阿拉伯半島的葉門也面臨蟲害。1月下旬,東非即傳出爆發幾十年來最嚴重蝗蟲災害,數億隻蝗蟲從索馬利亞、衣索比亞湧入肯亞等鄰近國家。FAO當時指出,沙漠蝗群的數量與破壞力已達空前水準,威脅到該區域2000多萬人的糧食安全。
2月,巴基斯坦東部因蝗蟲襲擊而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都難逃肆虐。FAO認為加強空中噴灑農藥,是與蝗蟲對抗的唯一有效方法,該組織5月初表示,經過數月努力,處理蝗害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拯救了10個國家境內約72萬噸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