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存廢,中研院研究員:必須扭轉瞻仰威權形象的作法

2017-05-20 10:10

? 人氣

中正紀念堂有陵墓意涵,常被視為是瞻仰獨裁者。(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中正紀念堂有陵墓意涵,常被視為是瞻仰獨裁者。(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文化部長鄭麗君於2月27日宣布,在中正紀念堂在轉型修法尚未完成前,每年2月28日都會閉館一日,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19日舉行「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與會各專家學者一同討論中正紀念堂的存廢與修法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畢業的台北市府參議謝文貴,表示中正紀念堂的銅像可以把它熔掉並做成一個告示牌,揭露真相,而不是定義或譴責,重要的是有心去承認,把中正紀念堂做一個性質的轉變,保留後也可以繼續被展示。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蘇慧婕表示,中正紀年堂本身就是一個對威權形象的瞻仰,需要加以扭轉與改變,蘇慧婕以德國在面對歐洲這幾年的難民潮為例,因為收留大量難民需要有空間,德國把納粹曾經關押政治受難者與猶太人之處,原來是閒置的建築物,用來提供給難民使用,雖非是商業性的利用,但這樣空間意義的轉化,同時兼顧社會功能,引來社會上的支持與讚賞。而對於中正紀念堂該如何修法,蘇慧婕表示應該開放社會參與,一起形成共識,我們到底希望什麼樣的空間。

20170519-「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圖中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蘇慧婕。(蔡孟筑攝)
「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圖中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蘇慧婕。(蔡孟筑攝)

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 顏思妤也以韓國在紀念光州歷史事件的空間活化作法為例,她表示在光州會有特定的公車,帶來到當地的人們,去所有光州事件發生的場域,或紀念公園,並有專人口述還原當時的歷史,例如被酷刑在監牢等,還原整件事件的真相,顏思妤表示在中正紀念堂也可以仿效類似的概念,做一個完證的配套措施。

對於中正紀年堂的存廢問題,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表示, 以個人立場而言他傾向拆掉,因為對於白色恐怖災難下的受難者最諷刺的就是,一個過家資源最集中的地方,卻是紀念劊子手且含有陵墓意涵的地方,然而李明璁也明白,這過程會引來的反彈與與困難,如此只會拆解並不會達到轉型正義「和解」的目的,所以李明璁認為需要具有更創意的做法,透過集思廣益,內外做改變。另外,李明璁也補充認為中正紀念堂外的國家兩廳院,則應該脫鉤出來,不放在討論的範疇哩,因為它的使用,與轉型正義敏感性、較低,在國際上,藝術文化的價值也是長久確立的。

20170519-「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圖中為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蔡孟筑攝)
「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圖中為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蔡孟筑攝)

林昶佐表示希望文化部能在明年的228除了消極性的閉館,能有更永續性且正面積極的方法在面對轉型正義這一塊上,而對於這個中正紀念堂到底要不要存留,或該怎麼轉型都是要繼續在討論下來,盼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公聽會來凝聚各方的想法,並呼籲不要再繼續歌頌獨裁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孟筑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