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年來,影響中國最深的單一國家當屬俄羅斯,早期是沙皇,中期是蘇共,目前是重整旗鼓的俄羅斯。未來中國的發展仍受其制,因為中俄兩國相接4000多公里的邊界,即便是網路時代,地緣政治仍是現實國際社會博弈的基本要素。
2013年習近平掌權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俄羅斯。當時雙方的官方媒體對中俄兩國的經濟互補投以高度期待,因為2012年的雙邊貿易不及900億美元,與5000多億美元的中美貿易相比,相差甚遠,因而有廣闊的增長空間。理論上是,實際上未必,原因在於俄羅斯的法治不夠建全,品質欠缺保障,投資環境風險太大,中資望之卻步,除非普京進行體制改革。
石油為中國之所需,但多年來中俄的原油合作多以「購油換貸款」的模式進行,中資一直想入股俄羅斯的石油國營企業,都被普京打了回票,這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普京不願國有石油產業被外資染指,因此合作受限。除非普京放寬外資准入。就北京而言,中俄兩國的經濟互惠,遠不及俄羅斯對中國的安全承諾來得緊迫。
首先是中國的戰略方向因與俄羅斯的友好而改變,從多年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戰略轉向東南沿海,如果當年蘇聯沒有入侵阿富汗使得國力日損,鄧小平想要改革開放可能就不能完全放手,而必須提防北患。蘇聯解體後,中國國防裝備第一批現代化就是趕緊從俄羅斯手中取得蘇愷-27戰機,而這種戰略調整與引進俄羅斯主戰裝備的慣性延續至今,如果局面改變,中國能否專一於一個戰略方向就很難說了。
這幾年亞洲崛起,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普京也打出「東向政策」。中國最佳的策略是在美俄之間尋求平衡點,但當中美關係因東海或南海問題出現傾斜之時,中國向俄羅斯移動尋求平衡成了必然之舉。
反過來說,當中俄關係交惡之時,中國的戰略平衡自然要向美國靠龍,但付出代價更大,因為北極熊和美國之鷹都不好惹,但熊近在咫尺,不能與之共舞,中國豈能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