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們認為:這項趨勢對台灣的經濟長期的發展是短多長空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台灣本地的市場,對於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包括汽車、手機、紡織成衣、機械工具機,國內市場無法自給自足。
世界若干經濟體可能出現自給自足的現象,但是消費者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為什麼呢?因為數量減少後經濟規模式效益降低,大家就不能夠再回到過去產品選擇多、價格便宜的時代。
世界上並不是沒有國家可以做到所謂自給自足的市場經濟,但是我們必須瞭解,這種所謂本土性的製造、自給自足、從最原始的元件組裝、生產到通路配銷,必須要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支撑。世界上大概只有四個市場,具備這樣的規模條件:中國、美國、歐盟 25 國,也許還有印度的 14 億人口市場。
台灣並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我們的的產業發展,在技術的研發、產品分工製造業,必須大量依賴國際市場,甚至必須有效使用到其他國家的生產要素。没有國際深度分析工、没有國際技術合作,台灣的經璾中長期没有成長空間。
我們是沒有條件能夠在台灣本地做完所有的事情,所以如果未來全球的經濟疫情繼續發展下去,疫苗沒有在短時間有效出現,便有可能造成全球的產業供應鏈的改變,這個改變㳺讓他們回到了單一國家,讓每一個國家嘗試要生產重複的產品,這樣的方式,對台灣的經濟必然造成短多長空。
過去 30/40 年。臺灣對於世界技術標準以及市場消費者的了解,許多是建立在中國大陸充沛要素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主張臺商離開中國,試問:他們能够去哪裡呢?如果全部回臺灣,臺灣並不具備條件能夠容納他們,去哪裡呢?去越南,還是要去印度?
從這次的疫情,我們其實很清楚的了解:越南、印度,可能都不是台商在第二次全球布局的最佳的選擇,怎麼說呢?越南確實,在過去一段時間當中,已然變成了全球製造基地的第二選擇。但是越南高等學校的素質不佳,功能和學素質還是維持在比較低階的情況。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大型的公司,包括了像韓國的三星,日本的大型企業,已經進入的越南,當地所擁有少量優秀的人才,已經被這些國際企業網羅殆盡。換言之,如果台灣中小型企業現在要去越南,想要找到好的工人,甚至具備 ODM 設計或技術的人才,機會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低。
印度在這次疫情的反應遲緩之後無預警就做了全國的封鎖,這也是印度音質在很多國際企菜心目當中長期持保留的思考的原因。印度有種性社团會鴻溝、基礎建設包括物流、交通準點、海關效率、衛星工廠供應鏈的品質跟即時性,目前距離中國大陸和越南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對於歐美市場所需要的比較高時效仆生關鍵性的產品,並不是合適的選擇。
如果我們的台商依據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到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去建廠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品質沒有特殊挑惕性,只要足夠的便宜,便可以銷售出去,這件事情也是短多長空。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生產技術、對品質及研發的重視程度可能將追趕不上歐美的先進市場要求。
經過了這個疫情以後,產業基地與產業鏈的韌性 resilience 已經變成非常重要的衡量關鍵。也就是說,這個市場還有多大的資源容量、能不能有能夠承受較大的外界壓力、當壓力解除後可以在多快的速度能夠回到原先的效率?
台商再重新考慮第二次全球佈局的時候,除了越南、印度以外,可以考慮到其他的國家嗎?譬如捷克、澳洲、美國,都是有可能的選擇。
*作者為中華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