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的全球擴散中,各國相繼採取「鎖國防疫」,世界經濟陷入半停滯的狀態,各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但疫苗及治療藥之研發仍在初階,疫情有長期化之虞。
新冠病毒不僅是人類公衛的挑戰,亦將對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造成影響。沒有國家能忍受鎖國、封城等疫情防控措施再三延長,各國領袖須思考如何在防疫與經濟間求取平衡。西方輿論認為,全球化的人流移動加速病毒的蔓延,且全球化下的產業聚落構造,使各國難以自力重啟生產活動,加深經濟的損失。
因此,新冠疫情恐成為全球化的另一股逆流,與美國總統川普之「美國第一」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形成共伴效應。《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古德曼(Peter Goodman)即以〈新冠疫情敲起全球化喪鐘〉(A Global Outbreak Is Fueling the Backlash to Globalization)為題評論指出,新冠肺炎加速「逆全球化」。此應合川普政府在對中戰略上亟思將中國與世界「脫鈎」(de-coupling)的政策謀劃,以形成有利於「推回」(push-back)中國的態勢。
中國大陸的疫情4月以來漸趨降溫,各地先後解封,重開經濟活動,但因新冠疫情而激化的「逆全球化」挑戰隨之而來,其應對的難度將更甚於防疫。中國須全力防止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以避免遭美國為首之西方國家「圍堵」的窘境。
然而,供應鏈「去中國化」為川普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唯一路徑。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美國經濟與國際地位的威脅皆源自於外部,特別是中國,因此須大力與之切割,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在防疫中,美國對中國產業聚落之依賴的危險性更被凸顯,川普「去中國化」的政治訴求,此時更易說服美國人民。納瓦羅強調將供應鏈拉回美國的重要性,此較美、中能否達成最終貿易協定更為關鍵。
眼下的疫情使美、中對立升高,其間臺灣採取對美「扈從」(bandwagoning),兩岸關係亦隨之惡化,「臺灣問題」再度被提到美、中博弈的議程中,臺灣成為華府在外交上牽制北京的有效工具,因美國了解臺灣是攸關中國領土主權完的「核心利益」,不可能成為美、中對價交易的對象。牢牢控制在美國手上的臺灣,隨時可使中國跳起來,但亦可能成為美、中衝突的導火線。
大陸警告臺灣,「勿謂言之不預」,此語被視為北京動武的最後通牒,但解放軍空軍少將喬良呼籲大陸冷靜,「不應該跟著美國的節奏跳舞」。喬良認為,此時對臺動武,將使中國陷入美國封鎖制裁的陷阱,錯失「千年復興」的機遇,如此亦難以有效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治權的統一。
「臺灣問題」的解決,根本在於美、中力量的對比,北京小不忍則亂大謀。其實,換位思考,美國亦莫過度操作「臺灣問題」,迫使大陸「武統」臺灣,將中國逼到孤立的牆角,無疑是東亞陷入動盪的開始,美國為此須付出巨額經濟及安全的代價。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日文系(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