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正名「中生」很難嗎?答案讓兩岸的玻璃心都碎了

2017-05-28 06:00

? 人氣

作者曾在全校性的Facebook社團公開徵求「中國交換生」,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的簡稱稱呼,先是收到將文章刪除的建議,批評的聲浪如雪片般飛來。(美聯社)

作者曾在全校性的Facebook社團公開徵求「中國交換生」,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的簡稱稱呼,先是收到將文章刪除的建議,批評的聲浪如雪片般飛來。(美聯社)

歡迎「陸生」,難道柯P錯了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13日受邀在台灣「陸生」籃球錦標賽上開球,他在Facebook的粉絲專頁上貼出照片,並鼓勵台灣的學生和「陸生」多多交流。這篇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甚至質疑柯文哲:正名「中生」很難嗎?面對這樣的批評,柯文哲表示他是外科醫生,對名稱不太在意。一句不在意或許能把這個敏感的政治議題輕輕放下,但是對這群交換生而言,他們可是很在意「中生」、「陸生」這兩個稱謂的差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稱呼「中生」,我所面對的責難

為了協助教授進行研究,我在全校性的Facebook社團公開徵求「中國交換生」。我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的簡稱稱呼,先是收到將文章刪除的建議,原因是以「中國交換生」稱呼他們,會營造出「你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對立。隨即,批評的聲浪如雪片般飛來,一位陸生會的代表說明他們可以接受中國大陸交換生、大陸交換生,但就是不能接受中國交換生。甚至要老師好好的「教導」同學們: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立場和他人的立場是否一致,就不要發文章。還有直接宣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和威脅不修改相應稱謂就拒絕參加相關活動的同學。老師在得知消息後做出聲明,表示我們並不打算引起對立,他更不會讓助理受到委屈。我的老師可以挺身而出為我說話,我的「國家」能嗎?

建構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拉鋸戰

在深刻反省後,我認為稱謂的問題可以在建構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差距中得到解答。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家」是主要的行為者,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的權力源自於能力的差距;建構主義則認為是來自於社會實踐。前者追求的是權力;後者追求的則是成員間彼此的認同。我們建構出「國家」的想像,希望能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之地。然而,中國在權力的擴展下成為世界霸權,回過頭迫使我們接受「中國台灣」的地位。為什麼到中國交換的時候,學生證上的國籍是「中國台灣」?為什麼要用「台胞證」訂機票,用「中華民國護照」不一定能成功搭機?太多太多的為什麼威脅著從小到大建構出的國家認同,尤其是:為什麼我要為了自己的國家認同而道歉?

卡式台胞證(維基百科)
為什麼要用「台胞證」訂機票,用「中華民國護照」不一定能成功搭機?太多太多的為什麼威脅著從小到大建構出的國家認同。圖為卡式台胞證。(維基百科)

收拾玻璃心,探詢自我認同

正名「中生」很難嗎?我會回覆留言給柯市長的網友:難,真的很難。對於「陸生」同學的建議,我全都虛心接受。我可以理解彼此是在不相容的教育體制下成長,自然對「台灣」這片土地建構出兩個完全不同的想像。但是,既然來到台灣交換,最要學習的,就是這裡的民主價值。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是要能認同彼此的不認同,而不是企圖去導正異端。「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國家,這個國家偉大的地方在於每個人有做自己的權利。」這句話出自蔡英文總統的勝選感言,只是在就職滿一周年的此刻,還是有太多的周子瑜在為自己的認同而道歉。不僅是政府要朝著「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而努力,我們自身也要由外向內求,問問自己:我的認同是什麼?身為台灣人,尋求這個答案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是,與其以不堪入耳的言語謾罵,我認為把自己準備好才是最有力的反擊。



*作者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