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賴朝苦苦進逼之下,義經被迫和忠僕弁慶四處逃亡,最終選擇棲身奧州(現今東北),接受平泉(當時日本第二大都市)政權的庇護。很不幸地,當平泉第三代當家秀衡去世之後,第四代少主泰衡無法守住父親遺訓,竟在賴朝連番威脅之下變臉出賣客卿,驟然派兵襲擊義經位於衣川的宅邸。歷經血戰之後,義經主僕寡不敵眾,被迫舉家自盡了斷,徒留平泉千古遺恨。
然而,以實力取得天下,首開武士政權於鎌倉的賴朝,並未得到日本民眾的稱許與認可。反倒是爭戰失利,最終遺恨平泉的義經,八百年來一直獲得日本民眾青睞,不斷以各種文藝形式為其聲援、助陣。舉例來說,不論是能劇裡的「八島」、「船弁慶」、「安宅」等曲目,或者是歌舞伎裡的「義經千本櫻」、「勸進帳」等曲目,都是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創造、改寫義經傳說,緬懷義經事蹟的著墨痕跡。即或是經過八百年的今天,以義經為主角的小說、電影、電視劇、電玩都還是此起彼落、欲罷不能,不論是重要性還是知名度,都遠勝於打敗他的勝利者源賴朝所能獲得的關注和禮遇。甚至,日本人還創造出「判官びいき」(偏愛判官)的辭彙,用來說明日本人同情弱勢的特殊心境和文化關懷。
事實上,日本人對光榮落敗者的偏愛,並不只是僅限於源義經一人而已。喜歡日本戰國史的朋友不妨試著回想,無論是大河劇裡的常客真田幸村、明智光秀,還是明治維新前夕的新選組、西鄉隆盛,不都也是歷史錯誤、選擇不正確的失敗者嗎?原本該被歷史遺忘,該被現代人嘲笑的失敗者,在日本文化獨有的脈絡裡卻被奉為是「日本第一勇士」、「時代熱血青年」、「西鄉大爺」,日漸受到現代人的肯定與愛戴。毫無疑問,以品格,而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正是日本文化獨特感性、纖細特質的反映。
因為,說到底,最後面對死神逼迫、病魔糾纏的那一刻,我們都註定會是輸到一無所有的落敗者。如何去練就面對失敗的從容心態,養成有情有義的高尚品格,不是比每天汲汲營營、亟欲揣摩那勝利上台的華麗身段,來得更加重要,更加值得玩味嗎?
*作者明智周,在數學中思考,在經濟學流派間沉浮,在日本料理店裏狂喜的日文苦行僧。著有《日文結構的秘密》、《竹林內的羅生門》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