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乾隆20年(1755)出版(滿蒙漢)(註6),木版印刷,20冊。
3. 乾隆20年(1755)出版(大學,中庸,論語,滿蒙漢),木版印 刷,6冊。
4. 噶勒桑光緒18年(1892)出版,(滿蒙漢),木版印刷,20冊。
5. 1924年11月(註7)北京蒙文書社出版,(蒙漢),鉛版印刷,14冊。
1755年版四書蒙文譯本 應是噶勒桑所譯
經查對之後,證實《聯合目錄》所載3種1755年的本子,皆是1892年版的本子,其所以誤植為1755年的本子,應是未能細讀蒙文序文所致,而誤以乾隆欽題「御製翻譯四書序」的年代為準。而此三種版本不同之處,只是裝訂的順序有別而已。其中最明顯的是蒙文序文有的在書首,有的在乾隆的序文後面。故所謂的1755年版的四書蒙文譯本,應是指噶勒桑依據1755年鄂爾泰的滿漢四書所譯的蒙文譯本。但目前尚難看到噶勒桑的原本子,故正確成書的年代尚待查證。本文暫且將噶勒桑的本子以1755年版稱之。
另外,《聯合目錄》所載1892年版為噶勒桑的本子,是明顯的不正確,可能是受到了1925年蒙文書社汪睿昌在《蒙漢合璧四書》所寫的序文內容誤導所致。
綜上所述,四書蒙文版本的流傳應是:所謂的1755年版本,是土默特旗的噶勒桑君從鄂爾泰的滿漢四書翻譯而來。而後的版本,是土默特旗人依噶勒桑加上鄂爾泰的本子,以滿蒙漢合璧方式,於1869年重刻至1892年完成印行。蒙文書社再依1892年版本,剔除滿文部分,以鉛版印刷,於1925年出書。最後,則是由蒙藏委員會依1925年版本,於1971年影印問世。
註釋:
註1: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1987,台北,P.227。孟伊德木札布,《蒙古文學史話》,1988,台北,P.252。
註2:《蒙漢合璧四書》,蒙藏委員會,1971,台北,汪睿昌序文,P.2-3。
註3:札奇斯欽,《蒙古文化概說》,1986,台北,P.101。
註4:前註書,P.102,104。
註5:《滿蒙漢四書》,1892,蒙文序文,P.2-3。
註6:《聯合目錄》誤植為(滿蒙漢)。
註7:蒙藏委員會出版《蒙漢合璧四書》的序文中及札奇斯欽的《蒙古文學與社會》,P.212,皆指蒙文書社在1925年出版了《蒙漢合璧四書》。故本文以1925年為準。
*作者為文化部參事。1920年代,祖父海穆從阿爾泰山的科布多移居新疆。1949年,作者父親翻過帕米爾高原,再從印度轉來台灣,定居在溫州街的新疆大院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