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香港學者洪清田對香港英治本質與遺產的理解,與劉紹麟乃至羅永生幾乎完全相反。洪清田的英治書寫論點,可以三點作簡單概括:第一,洪清田不認為在港英治是零和遊戲;第二,洪清田認為在港英治的特點之一,是尊重香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的在地文化;第三,洪清田並沒有徹底擁抱五四運動全盤否定中國文化之精神,他認為英治的政治保守態度與香港在地文化結合,令香港得以發展有別於中國但又不完全脫離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在洪清田眼中,九七後中國治下的香港管治問題,都源於香港各方人士對香港歷經百年英治後的獨特現代化模式認知單薄。
洪清田觀點所以有趣,是因為洪清田的背景沒有令他自動接受愛國史觀。洪清田十歲從中國大陸來港,先於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修業,後在中國武漢大學攻讀博士。洪清田試圖將香港英治所孕育的獨特現代化模式歸納為「香港學」,現在「香港學」已成書十冊。洪清國從英國國家政治文化切入爬梳「香港學」,他說:「英國文化不如歐陸文化苛求終極性(ultimacy)、永恆(eternity)與絕對性(absolutism)」、「相對於中國,英國、英國人及英國文化、英國體制與英國思維不求『先知先覺』,但求『後知後覺』,力求避免無知無覺,揶揄、討厭『全知全覺』」、「英國殖民主義有別法國、德國與日本式的剝削和意識形態化,以利益為中心,不及其餘,不太張揚,方法和風格近似中國道家的『守拙』和『無爭』」。在港英殖管治者「守拙」與「無爭」,孕育了洪清田所說的「香港文化之美」——「香港文化之美,是有一個大環境,個人可以直接接觸生活現實、直接接觸整個世界,任由中外古今多元並存共生,開放互動,讓各種異質性及另類自由生存進來,由實踐/市場選擇,決定什麼是畸形、妖孽魔怪,什麼正常,優劣,淘汰」。問題是,「香港文化之美」已漸被遺忘——「英人治港功能化用了不少人類學知識(推行法治和管治、治理新界、港大成立等),但百多年香港沒自覺化形成知識體系,將要失去香港時,卻不知『香港』為何物。中英港談香港成功因素和優勢都是表面皮毛」。
「英式士大夫」的「 積極不干預」管治風格
香港學者黃兆輝於澳門任教,他的研究項目之一,是Grand Post-modernist Governance: The Innovations of the Hong Kong Governors。黃兆輝的香港英治書寫,方向與上述洪清田三大觀點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黃兆輝的分析角度比洪清田更為微觀——他不只放眼於英國整體政治文化,還聚焦於在港英殖官員的教育背景與行事風格兩者之間的關係。從這個微觀角度出發,黃兆輝先後於2014與2018年出版《港產紳士——治港百年的半山區上文化》與《積極不干預:港英政府的中國通》,前者猶如後者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