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的幻想泡泡:看看中國,疫情下7億服務業人口失業,經濟應聲崩跌

2020-07-02 11:17

? 人氣

但是,即使在這些知識型服務出口中最先進的英國,這些服務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也遠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勉強彌補該國的製造業貿易逆差。二○○八年世界金融危機可能會加強全球金融監管,因此英國不太可能在未來維持金融和其他基於知識的服務的貿易順差水平。以美國的情況,據說是另一種後工業經濟模式,知識服務業的貿易順差實際上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遠不足以彌補占國內生產總值四%的製造業貿易逆差。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製造業貿易赤字,是因為它能夠從國外大量借貸(考量到世界經濟的變化,這種能力在未來幾年內只會縮減),而不是因為服務業介入而填補空缺,就如英國的例子一樣。此外,值得存疑的是,美國和英國在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優勢,可否繼續維持下去。在工程和設計的服務中,從生產過程中獲取洞察力至關重要,如果工業基礎不斷萎縮,將導致(服務)產品的品質下降,因而造成出口收益的損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從長遠來看,英國和美國(應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的最發達國家)不太可能通過這些服務的出口達到國際收支需求,其他國家就更不可能。

後工業社會的幻想

有些人相信,產業空洞化是由於經濟成長引擎從製造業改變為服務業的結果,於是認為開發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略過工業化的階段,直接進入服務經濟。

尤其是隨著服務外包的興起,這種觀點在印度的一些觀察家中頗為流行。他們認為,忘了那些污染工業吧!何不直接從農業轉向服務業呢?有人認為,如果中國是世界的工廠,那麼印度應該努力成為「世界的辦公室」。

然而,認為貧窮國家的發展能夠以服務業為基礎的想法,是一種幻想。正如前文所言,製造業生產力的成長速度本來就超過服務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服務業確實具備生產力快速成長的潛力,特別是前文提及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然而,這些服務活動主要是提供給製造業,如果不先發展強大的製造基礎,就很難發展服務業。如果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建立服務業,跟以製造業為基礎相比,長期生產力成長會緩慢許多。

此外,我們已經看到,由於服務業可交易性更低,與專門從事製造業的國家相比,專門從事服務業的國家容易面臨更嚴重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這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已夠糟糕了,國際收支問題將長期降低生活水平,嚴重不利於開發中國家。問題的關鍵是,開發中國家為了發展,就必須從國外引進優質的技術(無論是以機器或技術授權的形式)。因此,當具有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時,其透過部署先進技術進行升級,從而發展經濟的能力就受到了阻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