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由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去年12月公布最新結果,上海在數學、閱讀與科學項目居均全球第一,這讓上海的教育系統受到矚目,認為有值得借鑑之處。
不過,中國城市的教育成績傲人,偏遠農村的情況又如何呢?OECD教育部門特別顧問,負責PISA評量的施萊謝爾教授(Andreas Schleicher)為BBC撰寫特稿,紀錄雲南一所偏鄉學校的見聞。
這所位在雲南的「橋頭聯合小學」,距離縣城騰衝約一小時車程,雖然聽來不遠,但學校裡的大部份學生從來沒去過騰衝。
偏鄉資源缺 併校求生存
文章提到,偏鄉地區人口散布,提供教育給當地學童成為中國的重大挑戰。即便這些農村的經濟發展已十分驚人,但沿海大城更是加速衝刺,吸引大量人口遷移而去,追求更好的教育、工作,也吸引走更多優秀教師。
在偏鄉,官方將好幾所學校整併為一間更大的學校,以便整合更多師資,不過這種整合並不容易。代代以來,學校都是農村的中心,學校沒了,村莊何以為繼?交通不便也讓併校進度常遇阻礙。
不過橋頭聯合小學卻是個順利的例子,該校整併鄰近四所學校,如果學童在原來的村子裡,不會有那麼好的資源,校內的數學課程水準與歐洲的學校相比毫不遜色,另外,這些學童的父母通常未受教育,孩子能有這樣的表現更顯可貴。
因為學生回家要走上好幾小時的路,他們通常住校、以校為家,全校714名學生,卻只有29名教職員,意味孩子自己得負起更多的個人與群體責任,大人只能給予有限的社會與情感支持。
學生的宿舍很小,一間房12張床、住18個學生,但學生的物品放得整整齊齊,10多歲的「學長姐」組成糾察隊,手拿本子紀錄,逐間檢查宿舍的整潔。
由於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學童回家後常沒有說話的對象,就算父母在家,可能也不了解開展在孩子眼前的這個世界。
年輕校長 鼓勵教師精進
在許多國家的案例中,如果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學生來自於較差的教育背景,他們的測試成績會明顯受到影響,不過這所學校每個學生都出身貧寒。
城鄉的師資條件落差也大,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個教師的授課的學生數較少,能有更多的時間備課、培訓,七成時間教書、三成時間可以進修,並且有跟其他學校老師合作交流的機會,但在橋頭聯合小學,老師只能靠自己,但學校裡卻有著積極的希望、紀律嚴謹的氣氛,不過也十分歡樂。
學校的校長黃先生今年才25歲,他當校長是因為他是全村唯一受過教育的人,只有幾個老師有高中文憑並接受過基礎培訓。
這位校長鼓勵教師合作,加強授課技巧與教學方案,他並紀錄老師的表現、觀察學生成績與課堂情況;他也為父母成立講座,除了為了小孩的教育,也是希望他們能成為好父母。
這一切讓學校的師生有著共同的信念:他們相信,他們可以改變每個學生的未來、也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