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經「漢光33號」演習驗證,未來將在「重層嚇阻」的新軍事戰略指導下,全力集中資源優先發展「灘岸決戰」能力,據歷年多次漢光兵推結果顯示,在國軍諸多武器裝備中,最符合不對稱作戰,又有助於「灘岸決戰」的防衛利器,首推可用來阻滯敵軍渡海和兩棲登陸的智慧型水雷,軍方形容智慧型水雷在反登陸作戰中「便宜又好用」,未來將進一步投注資源研發各類型的精密智能水雷。
軍方指出,包括今年在內的多次漢光演習推演驗證,智慧型水雷在國軍反登陸作戰過程中,對模擬的敵軍兩棲登陸兵力有很強的嚇阻和遲滯效果,因台灣真正適合大兵力登陸的「紅區灘岸」就只有幾處,登陸船團可能行經的航道和區域不難預判,一旦國軍在這些航道、泊地和灘岸佈滿智慧型水雷,敵軍登陸船團若要硬闖,勢必嚴重戰損,如果要排雷、除雷,就耗時耗力,這對敵軍兩棲登陸可產生強烈心理嚇阻,更可藉此打亂和遲滯攻台節奏。
反登陸水雷成本不高 對敵軍艦艇嚇阻力卻非常大
官員指出,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不是那麼容易,台海的海象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很好,要搶灘登陸也要看潮汐,不是天天或隨時要登陸就登陸,如果沒能在適當的時間和短短幾小時內搶灘成功,下次適合登陸的時間點可能要隔日或很多天後,在此嚴苛的登陸條件下,如果敵軍登陸船團為了排雷而耗費時間無法推進,很容易就成為我方反登陸火力的海上攻擊目標。
軍方指出,海軍現有水雷依照部署區域約略可分為阻柵雷、泊地雷、淺水雷等,其中阻柵雷用於部署在航道,而泊地雷、淺水雷則用於灘岸水域,傳統水雷是靠壓力、磁性啟動,現今的智慧型水雷,如自走水雷則可預設參數,並透過水下音響偵測自動啟動。另中科院也研發出可經由遙控啟動的反登陸水雷,成本都不高,但卻可以對敵軍海上艦艇產生看不見的嚇阻力。
官員說,水雷的最大作用,不在於武器本身對艦艇造成的損傷,而是在於很難偵測和排除,特別是在必須搶時間的兩棲登陸作戰時,敵軍只要耗費時間在排雷上,這一波兩棲登陸很可能就失敗告終,而目前解放軍的海軍發展,在獵雷和掃雷能力上並未受到重視,因此對國軍而言,智慧型水雷就是成本低、效益高的不對稱作戰利器,未來將優先投注資源發展。
軍方指出,海軍已編列9億多元預算,將在2021年前優先打造10餘艘快速布雷艇,就是考量水雷未來在反登陸作戰中將扮演以小搏大的重要角色,這型快速布雷艇可以運載的水雷數量很可觀,能夠在敵軍船團渡海前迅速在各海上區域進行大量布雷;而在此之前,不僅海軍其他艦艇,甚至動員機漁船也能進行海上布雷,這方面在先前漢光演習都進行過「灘岸布雷」、「泊地布雷」等聯合泊灘布雷等實兵演練;另外空軍的P-3C反潛機也具備空中布雷的能力。
國軍水雷研發神秘 美軍想看也看不到
關於國軍現有水雷發展,除中科院曾對外公開已經除役的萬象一、二型水雷外,後續水雷研發包括屬智慧型水雷的萬象三型(WSM-Ⅲ)和新一代智能水雷,至今仍舊相當神秘,其中代號「萬威計畫」的第四代智能水雷研發,具備遠距遙控啟動能力,連美軍訪台都提出要求,想一窺究竟,但遭中科院婉拒。
中科院曾在今年2月在國外參展時,對外公開正在研發的一款新型反登陸智慧型水雷,這型水雷同時搭配一套水雷指管系統,可進行水雷作戰,簡介影片中以類似解放軍的野牛級氣墊船為水雷攔阻的海上假想敵,顯示只要岸基雷達發現氣墊船團高速從海上入侵,這套水雷指管系統,隨即可透過遙控訊號啟動反登陸水雷,讓準備快速搶灘的氣墊船在登陸前就遭到水雷襲擊。
中科院在介紹中指出,水雷是國軍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武器裝備,可用於保護重要的海港、沿岸據點和泊地,以遏阻或遲滯敵人的兩棲登陸作戰,擴大防禦縱深,配合這套水雷指管系統,將可提升現行作戰圖像、作戰指管以及作戰決策等戰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