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經近年漢光演習驗證,面對中國解放軍海空軍力迅速擴增,以國軍現有兵力,未來無論是在台海的空域或海域,都難以和解放軍直接抗衡,更不可能與敵軍進行扁政府時代曾提出的「境外決戰」。
因此軍方內部評估,未來在有限發展的國防戰力下,對國軍最有利的決戰點,應選擇在敵軍攻台過程中最脆弱的階段,利用此一弱點發揮國軍不對稱戰力,也就是在敵軍跨海進行兩棲登陸前換乘期間,全面集中三軍火力,讓敵軍主戰兵力無法順利登陸,只要敵軍主力遲遲無法登陸,就難以攻克台灣。
決戰點定在「灘岸決戰」!未來海、空建軍資源恐壓縮
對此有軍方官員認為,既然國軍把決戰點定在「灘岸決戰」,意即一旦敵軍主戰兵力突破這道防線登陸上岸,就代表戰爭結束,這是國軍未來作戰非常重要的「終戰指導」,對三軍往後建軍發展影響相當大,這項建軍構想的轉變,應有利於陸軍爭取預算強化反登陸作戰武器,但海、空軍建軍資源則可能相對受到壓縮。
官員不否認,在「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構想下,海、空軍在外層的防衛作戰仍扮演重要角色,但若要將資源全力集中於發展「灘岸決戰」,未來海、空軍希望獲得的新一代武器採購,將必然面臨挑戰,例如海軍夢想獲得的神盾驅逐艦,如果用於遠海作戰,可發揮強大的防空和制海戰力,但卻因噸位大又不具備匿蹤能力,反而不利在狹長的台海作戰,更難以在「灘岸決戰」過程扮演角色,類似武器採購的必須性勢必遭到削弱,無論是國造或外購神盾驅逐艦,恐怕會成為海軍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另有官員也坦言,軍購不能只看作戰需求,三軍武器採購的需求是永無止境,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有多少預算,以空軍想要的F-35B戰機來說,就算川普政府同意出售,以目前空軍正仍在進行中的F-16V戰機性能提升案,已耗資1100億預算、分10年才能付完,加上國機國造的高級教練機將近700億預算,除非編列特別預算採購,否則國防預算短期內已無法因應;同時F-35B是否符合打贏「灘岸決戰」的作戰需求,恐怕也需重新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