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主流媒體的評論園地應該要百花齊放,不受自身意識型態侷限,呈現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議題的多元觀點。因此「讀者投書」不可或缺,「園丁」(主筆)的查核與把關非常重要。雖說投書應由作者「文責自負」,但其內容與立場如果引發爭議,媒體很難切割撇清,甚至有可能賠上形象與名聲。
美國《紐約時報》7日宣布,總主筆班奈特(James Bennet)辭職,遺缺由副總主筆金斯貝瑞(Kathleen Kingsbury)接替;副總主筆陶詹姆(James Dao,音)調職編輯部。班奈特現年54歲,1991年進入紐時,2006年接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總編輯,2016年5月回紐時,出事之前被視為現任總編輯巴凱(Dean Baquet)的接班人選之一。
順帶一提,班奈特的哥哥麥克.班奈特(Michael Bennet)是現任科羅拉多州聯邦參議員,一度投入今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人才雖佳,可惜人氣不足。
關鍵人物:「友台抗中」極右派參議員柯頓
資歷如此紮實的天下第一大報總主筆,班奈特到底出了什麼事?這要問另一位聯邦參議員:阿肯色州共和黨籍的柯頓(Tom Cotton)。柯頓雖然年僅43歲,參議員資歷也才5年,然而台灣政界對他並不陌生,他不但曾在2015年8月、2016年6月兩度來訪,而且是美國鷹派「友台抗中」外交政策的急先鋒。
除了是外交與軍事領域的鷹派,柯頓在美國內政與社會議題領域是個不折不扣的極右派:種族歧視問題不值一提、擁槍權神聖不可侵犯、歐巴馬健保(Obamacare)必須廢除、非法移民要掃地出門、女性墮胎權能剝奪則剝奪……
5月25日,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殘酷虐殺,再次揭開美國社會種族歧視、警察暴力的巨大傷口,在各大城市掀起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大部分和平進行,但暴動也時有所聞。曾經從軍5年,上過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的柯頓,對這場「動亂」的立場不難想見。
從天安門廣場到拉法葉廣場
6月1日傍晚,川普總統在華府要員簇擁之下,從白宮步行前往聖約翰聖公會教堂(St. John's Episcopal Church),擺出強人姿態拍照留念,再度揚言派遣軍隊鎮壓各地示威,而且牛刀小試一番:川普這趟拍照之旅要路過的拉法葉廣場(Lafayette Square),當時有民眾進行和平示威抗議,因此白宮出動警察以警棍、催淚瓦斯、橡膠子彈、胡椒彈清場,為總統大人開道,好不威風。於是,拉法葉廣場成了穿越時空、具體而微的另一座廣場──天安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