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的話題在中國熱起來,點「火」者是李克強。不過,沒有看到其他中國領導人附和他,鼓吹「地攤經濟」。政治時評人鄧聿文認為,這一現象體現了習近平和李克強之間的高層權力較量。
「地攤經濟」尚未在中國「火」起來,就迎面被澆來一盆涼水。澆水的是中國首都北京市,《北京日報》6月7日發表評論員文章,稱「‘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而在前一天,該報也引述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話,表達了同樣意思。在北京日報潑涼水後,央視也在同日表示地攤經濟並非靈丹妙藥, 一哄而起就會適得其反。
北京市的舉動被敏感的媒體聞出了異味,認為是習近平和李克強的內鬥,大概因為這次「地攤經濟」的鼓吹手乃李克強,而北京是天子腳下,向來聽從和維護的是「天子」權威。
「地攤經濟」的話題在中國熱起來,點「火」者是李克強。李在前不久的兩會記者會上談到如何保就業的問題時,舉了兩個例子——改革開放初的「大碗茶」以及成都設置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安置10萬人就業的事。他雖然沒有用「地攤經濟」這個詞,但官媒顯然捕捉到中央政策轉向的信號,加上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成都設置流動商販攤位就是利用了這個寬松政策),於是紛紛報道中央重新開放「地攤經濟」,一些嗅覺靈敏的地方也積極行動,放松對「地攤經濟」的控制。李兩會後的首次考察,一個重點也是「地攤經濟」。
不過,沒有看到其他中國領導人附和他,鼓吹「地攤經濟」,三個主管經濟的副總理韓正、胡春華和劉鶴沒有這方面的報道,其他政治局委員更沒有。習近平也未就「地攤經濟」發出指示。看來確實是李一人在唱獨角戲,但這並非是他「一個人的共識」。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就業部分,有一句「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這在過去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是沒有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由總理來作,但寫什麼不寫什麼,如何表述,卻不僅僅反映總理的意見,而是中國領導層的集體看法,尤其習近平的新時代,毋寧說更多體現習近平的意圖。
具體到「地攤經濟」,不會所有的領導人都贊成或反對,其他中共要員不談「地攤經濟」,可能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李克強推動「地攤經濟」最堅決,其他領導人包括李的國務院同僚不願掠他之「美」,於是不談該話題;二是在習近平的一人領導體制下,習沒有對「地攤經濟」發話——不論他是不同意重開「地攤經濟」還是覺得這個問題最好要李去管——其他人也就識相地避開這個問題。兩種可能性中第二種更大。因為在中共領導層,雖然每個人的分管領域不同,但如果作為中央的政策或意見,尤其是當務之急要處理的問題,其他人多少是要涉及該問題的,特別是若自己的分管領域與此有關。譬如三峽工程是已故總理鵬李鵬的遺產,在李作總理和委員長期間,其他中共領導人包括江澤民有時也會在公開場合談及三峽工程,客觀上替李鵬背書。原因在於三峽工程已成中央決策。其他中共領導避談「地攤經濟」,很可能是習沒有對此表態,故不能替李克強背書。這也顯示出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