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泰國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趨緩,政府於5月3日、5月17日和6月3日逐步放寬緊急狀態的限制,目前公園、戶外市場、餐館、理髮店、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場所重新營業。封鎖管制放鬆以來約一個月,泰國街頭出現許多櫥櫃,民眾可以自由拿取或提供食物等物資,支援因疫情而失去工作、生活困頓的人。
這些櫥櫃被稱為快樂分享櫃(tu pan suk),是由企業家蘇帕吉(Supakit Kulchartvijit)仿效美國的免費食物箱(Little Free Pantry)活動而發起,也獲得民眾支持響應。一開始全曼谷只有5個快樂分享櫃,現在泰國居民可以在全國約1400個櫥櫃依需求拿取、或者提供物資給其他人。《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泰國政府部門、以色列大使館和一處本田(Honda)重機經銷商也響應,提供空間或者捐贈物資。
快樂分享櫃的物資大多由每天路過的低收入者取用,藉以在經濟衰退時期盡量節省支出,只要有人提供櫥櫃,就會有人分享。露迪特(Saranya Ruddit)就在她經營的咖啡廳外裝設了分享櫃,她有時會購買乾燥食物和肥皂、洗衣粉、牙膏和衛生紙等民生用品放在裡頭,而「好心人將它裝滿」。蘇帕吉也訝異快樂分享櫃的擴散速度,「活動的迴響超出我原先的期待。」
泰國國民美食MAMA泡麵是分享櫃的常駐品項,因為泡麵在溼熱的氣候環境下也能保存。一包MAMA泡麵售價為6泰銖(約6新台幣),2020年Q1幾乎各產業都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不過MAMA泡麵的總銷售額反倒較去年同期增加20%。出品MAMA泡麵的協成昌集團(Saha Group)表示,MAMA泡麵經常銷售一空。
The new phenomenon of the "community pantry", also known as "pantry of sharing", is rapidly increasing as Thais continue to donate daily necessities items to people affected by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BangkokPost #Thailand #community https://t.co/fIhoh8rPIQ
— Bangkok Post (@BangkokPostNews) May 11, 2020
佛教做功德觀念深入人心 居民踴躍響應分享物資
許多泰國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佛教概念思想充斥泰國社會,供養僧侶或布施幫助他人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因此居民踴躍響應快樂分享櫃也就不令人意外。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資深策畫顧問Dee(Prompohn Supataravanich)表示:「『作功德』(tum boon)是在泰國各階層都根深蒂固的習慣,分享箱計畫是很好的典範,展示做功德文化如何融合現實發生的事件。」
A monk at Ban Don Wua Temple in Korat uses a leftover coffin as a "sharing pantry" stocked with free food and other items for local residents affected by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Thailand #KE #COVID19 pic.twitter.com/vNrHzk9Xrq
— Khaosod English (@KhaosodEnglish) June 8, 2020
分享箱形式也會因地制宜,例如一間停業的餐廳轉型成一間特別的商店,「顧客」可以免費取用架上的食物、個人衛生用品和其他物資。一名住在曼谷南部空提(Klong Toey)貧民窟的幫傭在疫情爆發後少了很多工作機會,她為了進入這間商店足足等待30分鐘,但她表示:「很值得,我現在很開心,因為我拿得到食物,而且店裡的人很親切又有禮貌。」
由於疫情衝擊各產業,而灰色經濟(informal economy)不受法規約束同時更沒保障,泰國政府從4月開始提供每個月5000泰銖(約4700新台幣)的現金補助給灰色經濟勞工,但還是有許多人被政策遺漏,生活愈發困難。遍布街頭、各種形式的快樂分享櫃沒有使用門檻,更能支援需要幫助的人。
不過並非所有使用快樂分享櫃的人都抱持純粹的助人精神。隨著泰國政府逐漸開放封鎖措施,有些人將先前囤積過多的食物轉移到分享箱,也有人上傳自己正在將食物放進分享箱的照片,Dee表示,現在分享箱照片「比單純展示捐款收據還要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