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國人大會議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部分城市率先鬆綁地攤經濟「點讚」。
兩會結束後,李克強首次外出考察,更前往山東煙台一處老舊小區對面的熟食攤位,強調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高端)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攤主普遍認為擺攤非長久之計
釋放「地攤經濟活力」的信號一出,向來被視為有礙觀瞻、占道經營的地攤重新火了起來。多年來,創業門檻低、沒有店鋪租金壓力、學歷技能要求低的地攤,在中國各地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進程中,都被視為必須取締的對象。
但在順應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保就業保民生、加快經濟社會復甦的現實需求下,中央文明辦在今年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將不列入相關測評考核內容。
地攤被一夕激活,不但許多城市積極規畫攤點、攤位,以增加就業收入機會,過去專門負責取締地攤的地方城管,也主動喊攤販出來擺攤──以往我抓你躲的躲貓貓關係,如今變成了夥伴關係。
自媒體更紛紛討論起地攤經濟的可行性,〈來不及起標題了,城管喊我去擺攤〉這類戲謔標題被接連刷屏,每天刷朋友圈至少都能看見幾十次「擺攤」,測字算命、拍照嘮嗑(閒聊)、做辣條賣炸雞,一時之間,全民擺攤似乎成了工薪階層躍躍欲試的新風口。
但以燎原之勢席捲中國的地攤經濟,真能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樣「一夜之間解決十萬人就業崗位」嗎?對地攤的浪漫和獵奇背後,其實更有後疫情時代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的緊縮。如果將「總理點讚擺攤」放在李克強於人大所說的「中國有六億人月收入僅一千元人民幣」大背景下去看,整件事就平添了辛酸底色。
地攤與城市秩序對立的預設沒破除
自媒體《36氪》採訪了幾位響應號召去擺攤的攤主,大家普遍認為這非長久之計。
在河北保定擺攤的大學生表示,夜市地攤的受眾群體以中老年為主,而網紅小玩具、耳機、小夜燈等更適合年輕人的東西,銷量並不理想。而曾在「快手」做主播賣耳飾的北京商家則表示,擺攤雖然沒有網店的運費成本,但出單量少,有時候一天一單也沒有,平均一天收入三、四十人民幣,去掉成本也就賺十元左右。
而正當全民擺攤看似要轟轟烈烈全面推開之際,北京和深圳兩個超一線城市率先出來發聲反對。《北京日報》發評論文章稱「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並指首都必須注重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游商、地攤則會令之前的城市治理成果付諸東流。而《深圳特區報》評論員的文章則認為:「對於深圳這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言,顯然不宜一哄而上發展『地攤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