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統計出錯,股市照樣大漲!令人驚豔的美國就業報告,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2020-06-12 07:20

? 人氣

美國5月就業報告大幅優於市場預期,事後卻發現統計有誤。(AP)

美國5月就業報告大幅優於市場預期,事後卻發現統計有誤。(AP)

你應該知道的是:上週五(5日) 美國勞動部公布5月最新就業報告,表現大幅優於市場預期,頓時激勵美股強漲,但激情過後卻傳出數據出錯的消息,失業率應該要從13.3%上調到16.4%,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美國5月就業報告,非農就業 月變動 +250.9 萬人、失業率 13.3%,大幅優於市場預期。觀察細項,就業月增長主要來自營建業(+464k)、休閒娛樂(+1239k)、零售(+367.8k)以及教育醫療業(+424k),顯示美國自 4 月底開始的解封措施,帶動第一階段開放的營建業以及 服務業新增僱員快速回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這麼好的數據公布之後,週末卻傳出了數據出錯,失業率應該要從 13.3% 上調到 16.4% 的消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會影響市場的樂觀情緒嗎?

原來是勞動部於就業報告附註內,表示由於家庭調查(CPS)的錯誤歸類問題,導致應該計入受疫情影響的「沒工作、暫時性失業」民眾,被錯誤紀錄成「有工作、但是調查期間未工作」的就業人口,並公布 3、4、5 月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分別為 5.3%(原 4.4%)、19.5%(原 14.7%)、16.4%(原 13.3%),因此最新 5 月失業率恐被低估達 3.1個百分點。究竟該如何解讀本次非農呢? 分析如下:

1)官方公布失業率及修正後失業率差在哪裡?

首先,失業率來源於家庭調查(CPS),主要是依靠訪問、電話、問卷等方式抽查全美 6 ~ 7 萬個家庭。而要了解為何本次會統計錯誤前,我們需要了解 CPS 調查對於失業調查以及就業的定義。

· 失業部分:CPS 將受訪者分成四類,失業(一般、臨時、非臨時性失業)、自主離職者、重新進入就業市場者、新進入市場者。

· 就業部分:CPS 定義在調查期間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為受雇者。工作(1 小時以上)獲得薪水、自僱企業工作(1 小時以上)、家族成員公司工作 15 小時以上、有原因的暫時未在工作崗位。

註:有原因的暫時未在工作崗位,包括特休假期、生病、天災、育兒問題、勞資糾紛、進修、產假及陪產假、家庭因素、軍事義務、其他原因。

而本次出現統計錯誤的就在臨時性失業以及有原因的未於調查期間工作的就業者,由於受到疫情因素而未能工作的民眾,規定應該記錄為臨時性失業,但受訪者或是調查員容易在詢問過程中造成誤會,因此可以發現 3 月以來有原因的暫時未工作者中,「其他原因人數」出現暴增,顯示有許多應該計入臨時性失業的受訪者,被計入了就業。

簡單舉例:某企業未正式放員工無薪假,但員工配合公司共體時艱請事假(不支薪),等待疫情過去再返回工作崗位。在受訪時可能會表達自己仍有工作,只是暫時性未在工作崗位,因而被計入就業人口。

美國勞動部強調由於肺炎疫情期間,訪問回覆率較低且出現許多過往不會發生的統計問題,因此承諾將於 6 月後進行修改,並有可能出現較大的前值修正。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勞動部早於 3 月就已經發現統計錯誤的問題,而且已經連續三個月發布文件公布追蹤結果,並非本次發現才進行修正。而以 5 月為例,有 544.8 萬人被歸類於「其他原因人數」,遠大於過去 5 年平均的 54.9 萬人,若把多出的 490 萬人轉為計入失業,則 5 月失業率會達 16.36%(經季調)。

即便勞動部修正失業率數據,也看得出就業市場好轉的趨勢不變,那麼從哪些數據可以看出就業好轉?長線而言,行情還會再走升嗎?更多完整內容都收錄在 財經M平方 網站上!


本文授權轉載自財經M平方,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