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念初中的時候,我們全家是康乃狄克州一間保守的浸信會教會的教友,因為我是個愛讀書的書呆子,教會給了我一份圖書館助理的義工工作。星期天的夜間崇拜聚會結束之後,我會在教友的聯誼時間裡,打開教會圖書館的門讓人借書。這個工作給了我機會,可以閱讀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我是個對書飢不擇食的嗑書蟲。
有一次,我拿起了約瑟夫.貝利(Joseph Bayly)寫的《福音飛船與其他故事》(The Gospel Blimp and Other Stories)。這是一本現代寓言集,小小地挖苦了二十世紀末的美國教會生活。書中有個故事是〈我們要怎麼記念約翰?〉,描述有個家庭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他們的兒子還有兄弟約翰。這家人思索著要怎麼做才能永遠懷念約翰,他們靈機一動,想到他最愛吃的早餐燕麥片,於是他們開始每天早上都吃燕麥片來記念約翰。但沒多久,他們開始把早餐儀式化,把燕麥片盛在一個小銀碗裡,用昂貴的湯匙來吃。然後,他們改成一週一次,再換成一個月一次,再來是三個月一次。作者的結論是,但願他們在早餐時從未忘記約翰。
貝利的寓言所要傳達的信息非常清楚:耶穌衷心希望藉著最後的晚餐,我們能有一餐是來記念他的。但隨著教會參與其中,這個普通的一餐經過數世紀的發展,已經走了樣,變成一種我們稱之為「聖餐」(聖體聖事)的儀式。因此,當代基督徒所要做的,就是回到這個簡單的古老家庭餐,大家聚在一起來記念耶穌。
貝利透過二十世紀末一個良善的美國基督徒的眼睛,對最後的晚餐和教會歷史所作的解讀完全合理。但這個故事和實際的最後的晚餐(那個在第一世紀由一群以色列猶太人所舉行的一餐)幾乎不相干。
如果我們願意讓死海古卷帶領我們回到耶穌時代以色列人的心態,那麼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言行所傳達的意涵,遠甚於只是為了「記念約翰的一餐」。
我們會以〈路加福音〉所描述的最後晚餐,作為後續論述的依據,因為它的這部分記載是福音書中最詳盡的。〈路加福音〉一般被認為是寫給有文化教養的希臘人和羅馬人,有許多人認為路加是外邦人--《新約聖經》作者群中唯一的外邦人。但我自己的研究結果和教導這卷福音書的經驗告訴我,路加對《舊約》和猶太傳統的熟悉程度,不下於其他《新約》作者。他寫作的福音書,甚至有幾方面與死海古卷相似,這是在其他聖經書卷中找不到的,這部分我們已經在第四章探討過了。
路加如此揭開他所描述的最後晚餐的序幕:「除酵節期內,該宰逾越節羔羊的日子到了。」(路加福音22:7)在《舊約》裡,長達一週的無酵節緊接在逾越節之後。但在耶穌的時代,這兩個節日合而為一,統稱為逾越節,如同路加在前面說的:「除酵節(又叫逾越節)的節期快到了。」(路加福音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