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前總裁談華為威脅:「中美科技脫鉤」也擋不住中國崛起,不如正面展開競爭

2020-06-19 12:00

? 人氣

他認為西方的一大優勢是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與生活環境更能吸引人才:「多數人才更願意在西方國家居住和工作,而不是在中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Eric Schmidt at Google's Nasdaq debut
施密特2001年加盟谷歌,曾長期就任公司總裁一職

西方需要迎頭趕上

施密特認為,美國和矽谷的最大問題是長期忽視或無視政府可能在研發創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其實,矽谷任何成功的創新項目從始至終都會友聯邦政府科技補助金的影子」,他說。

施密特去年曾主持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次研討會,專門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研討會結論認為,中國在這方面的進展迅速令人關注。

他說:「我認為他們比我們還落後幾年……但沒有5年、10年那麼多;而且有證據顯示,中國今後幾年內就可能追趕上我們。」

「所以問題就是:如果趕上了會如何呢?顯然,人工智能可以應用到軍事和國家安全方面。」

他還補充說,中國在量子計算等方面已經與西方國家齊頭並進。

科技脫鉤並非上策

儘管如此,施密特對美國政界一些人希望推動的美中科技脫鉤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樣做只能最終讓世界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系統。

他說:「一旦(科技平台)在全球範圍內分支了,就不會再合流了。」

「我們都因共享平台和相互交換知識而獲益……我擔心一旦科技平台分支,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會越來越少。」

「脫鉤還是不脫鉤,中國都會最終成為科技強國;他們有資源,有錢,有技術。」

「問題是,他們最終是在一個全球共通的平台上運作還是自起爐灶?分離程度越大,危險也越大。」

「對西方來說,(讓中國技術)繼續在西方也擁有的平台上更有利。」

強悍的競爭對手

施密特警告說,西方各國不應人為地袒護本國高科技企業,因為西方也有自身的弱點,特別是在半導體晶片產能方面。

他認為,應該繼續允許中國企業使用西方公司設計的晶片,否則一旦中國開始擁有自身研發晶片的能力,對西方來說將更加不利。

各國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也是施密特訪談中批評的對象。他總結認為,半數以上美國矽谷的企業最初都是由外國移民創建的。

歷數了自己在矽谷的多年經歷,施密特認為,應對中國挑戰的最好辦法是利用西方自身的內在優勢而強勢競爭。

「競爭將會是激烈和殘酷的——大批對手相互競爭,而我們將力爭取勝。」

施密特上述言論發表於BBC廣播4台節目《新科技冷戰》(The New Tech Cold War)。上述節目英國夏日時間6月19日上午1100時首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