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的工作都給外勞,危險也就轉嫁過去」
「產業外勞進來都是25歲上下,這是勞動力最旺盛、最好的時候,但他們成為職災率最高的一群……嚴重職災都發生在外勞身上,失能比例比本勞高、死亡比例也比本勞高。」長期看著移工各種災難的陳秀蓮如此感嘆:「外勞職災普遍是這樣,年紀輕,嚴重程度又高。台灣3大外勞城市桃園、台中、新北的工廠最多、職災率也相對高,我們每次帶外勞去林口長庚,就會看到骨科、整型外科有一堆職災外勞在那邊,我帶一個,旁邊可能就坐兩個給仲介帶著。」
常協助移工職災的法扶律師阿水(化名)說:「我們的政策就是這樣,3K的工作都給外勞,危險也就轉嫁到外籍勞工身上……有人說『外勞是台灣人替死鬼』,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勞工是怎麼受傷的?攤開勞動部請領勞保職災者的受傷類型,宛如連續殺人案件「犯案手法」的名目就清晰地浮現──被夾、被捲、被切、踩踏、墜落、物體崩塌、火災、爆炸、與高低溫接觸、與有害物質接觸、墜落、被撞。
「與有害物質接觸」一詞看似輕描淡寫,實際狀況卻是觸目驚心。菲律賓年輕女性移工Deserie便是「與有害物質接觸」的犧牲者,因知名科技廠鼎元光電未提供完善防護衣,她在2019年8月遭俗稱「化骨水」的氫氟酸噴濺慘死,年紀輕輕便魂斷台灣。
雖然目前尚無移工資料,但從台灣勞工請領勞保給付資料可見,職災被傷害的部位多為指、手、足、腿、頭、膝、臉顏等處。當「被夾、被捲」的職災類型搭上「手」、「腿」等部位,就是血淋淋的斷手斷腳。
「更不要說,有時候新聞上看到機器把頭捲進去、輾掉。」長期協助移工庇護的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這麼說完,記者轉頭在電腦打上「移工」、「外勞」、「斷頭」、「爆頭」、「工廠」等字詞搜尋,3分鐘以內就找到1則報導,是2019年8月底桃園一名泰籍勞工衣服被傳動軸螺栓勾住、整個人捲入傳動軸斷頭慘死。這一條人命,沒有提供護罩護圍的工廠最後只賠170萬。
斷手斷腳只值10萬元?移工接受和解的無奈
職災發生後怎麼辦?汪英達說,當一個移工斷手斷腳,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移工容易接受10萬元和解的離譜條件,只為了趕快回到家鄉、至少家人還有一小筆錢可以撐過去。「大部份移工普遍傾向對家鄉親朋好友報喜不報憂。」多數移工是扛著家中經濟壓力而來的,他們只想每月準時寄錢回去、別讓家人擔心、讓家人知道自己過「很好」,給親友看的照片往往是到101參觀自拍、跟台灣認識的同鄉朋友喝酒、唱歌、烤肉,辛苦的那面通常都不會講,即便斷了手,他們牽掛的不是「下半輩子怎麼辦」,而是「沒辦法寄錢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