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展覽觀後

2020-06-24 09:00

? 人氣

過去在延世大學留學的日子,每天千篇一律的作息總讓人忘了時間,只有在步出圖書館,看見對面的學生會館高掛起布帆,布帆上畫著重傷的李韓烈與「生還韓烈!(한열이를 살려내라!)」,這才意識到民主的六月已悄悄來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韓國的「六月民主抗爭」發生在1987年,當年1月的朴鍾哲遭水刑求致死事件、4月的413護憲宣言,以及李韓烈遭催淚彈擊中而腦死,堆疊成為導火線,最終在6月10日爆發全國性的示威抗爭,讓韓國民主化走上重要的最後一哩路;看過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應該對這段歷史不至於太陌生。作為當年重要抗爭地點之一的延世大學,每到六月就會將李韓烈畫像的布帆掛上學生會館、舉辦追思會,校門口標記李韓烈被擊中催淚彈位置的銅板上也擺滿鮮花。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還我李韓烈(朱立熙提供)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還我李韓烈(朱立熙提供)

藉韓國歷史反思台灣民主化進程

最初是透過朱立熙老師的《漢江變》得知這段歷史,當年才剛考上新聞系的我,《漢江變》的生動文字讓我彷彿親身見證現場,內心還青澀的記者魂一邊燃燒著,同時,對韓國民主化的好奇心也逐漸萌芽。我是解嚴後才出生的一代,過去歷史課對我來說一直是「聽故事的課」,印刷在課本上的文字與真實經歷的距離太遙遠,「這真的發生過嗎?」的困惑常在故事聽到一半時浮現在腦中,大考前的死背之夜著實痛苦。幸運地聽了朱老師的課,在課堂上以不同於教科書的方式認識歷史,歷史的真相佐以駐韓特派員的親身經歷,當年的攝影紀錄成為課堂上最生動的教材,得以完整地認識韓國當代民主化過程的全貌,此時的我不再是聽故事的觀眾,而是真正感同身受、理解歷史,藉韓國歷史反思台灣民主化進程與今日的影響。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市廳路祭後重回延大校門(朱立熙提供)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市廳路祭後重回延大校門(朱立熙提供)

這次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的「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沒有美化的故事,只有最真實的歷史瞬間,每一張照片都刻劃出人民對獨裁與腐敗的憤怒,以及對民主化社會的渴望。一進入展場,可以看見台灣與韓國的近代重要事件對照,就像是暗示著「這並不僅僅是韓國民主見證的影像展,更希望透過韓國民主的見證,讓觀展的每一個人能夠反思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從導火線到示威現場,全部濃縮在展場內,一旁貼心地放上韓國地圖,並標出重要的示威地點,幫助對於這段歷史感到陌生的人,對整段事件的理解更加立體。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延世大學生的憤怒與哀傷(朱立熙提供)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延世大學生的憤怒與哀傷(朱立熙提供)

展場的一側,詳細地記錄在李韓烈宣告不治後的悲憤,包括捧著遺照嗚咽的延世大學學生會會長、畫著李韓烈重傷的布帆高掛在圖書館上、作為焚香所的學生會館外排滿等待捻香的學生、聚集100萬群眾的移靈隊伍…等等,其中,對於學生們的表情捕捉印象最為深刻,儘管臉上掛著哀痛的表情,卻透過眼神堅毅地說著「讓李韓烈烈士的死亡成為民主的火花」。展場另一側,則是從包括明洞、光化門、市廳廣場…等市中心的示威場景,包括不分你我一同站上街頭的中產階級與神職人員、全國齊鳴喇叭抗議獨裁政權、街頭上大批的鎮暴警察、當街抓人的便衣鎮暴警察「白骨團」…等,每一張照片都讓人感受到瀰漫在空中的緊張感,彷彿一觸即發,透過這次的特別展覽,一一拼湊還原出當時示威現場民眾的情緒。

「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

在展場後方,播放著六月抗爭兩年後製作的歌曲〈那天到來的話(그날이 오면)〉,這首同時也是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片尾曲,讓視覺與聽覺都同步回到1987年的現場。最後,「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作為這場展覽的句號,與入口的台韓歷史事件時間軸相呼應,再次提醒看展的我們,即使這是韓國在33年前發生的事件,但,其實這與身在台灣的我們並不遠,同樣都有先人的犧牲奉獻,才得以換來今日台灣與韓國的民主、自由與人權。

在開展導覽上,朱立熙老師特別提到「沒想到33年後,這些照片能重見天日」,由於當年照片沖洗與傳送檔案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拍下的照片無法報紙上刊出,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在危險的環境中,透過鏡頭記錄下每一個歷史瞬間。這次特別展出的駐外記者臂章與防毒面具,就像是回顧著年輕歲月般,各自靜靜地置於展場一隅,訴說著記者所背負的使命感、燃燒著未完的記者魂。

*作者林湘婷為延世大學韓國學碩士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

展覽期間:2020年6月14日~2020年9月27日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樓南翼第2展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