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世界,超市面臨人們囤貨的壓力,人們購物的習慣也因疫情改變,較短的供應鍊與送貨上門可能成為未來趨勢,人們對本土食材的依賴也提高了,縮短「從產地到消費者」的距離成為巨大挑戰,而這場危機讓人們重新審視食品雜貨的來源與取得方式。
疫情讓超市面臨巨大壓力,網路訂單也大量湧入,而人們越發依賴本地食物,關鍵字「送餐」與「本地食物」的全球谷歌搜索量在4月創下歷史新高,例如英國人在網路搜尋「蔬果箱」的次數是1年前的6倍。
本地食材填補全球化糧食系統的缺口
超在地食物計畫與替代食物計畫更迅速因應這個情況,並且能填補全球化糧食系統的缺口。舉例來說,過去短短2個月內,英國超過500家蔬果箱供應商寄出350萬箱新鮮農產品,超過平時銷量的2倍,而候補名單的客戶數從160名爆增至6700名。
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食品與地方發展教授科尼福塞(Moya Kneafsey)說:「超市有效提供大量食物給許多人,但它們也有弱點。」英國僅17%的水果與半數的蔬菜在本地種植,其餘皆來自低價的國際貿易,「武漢肺炎疫情並未正面回答問題:我們依賴的進口未來可靠嗎?即使目前供應沒問題,它未來會因為病毒對生產國與運輸部門的長期影響而受影響嗎?」
連鎖超市占英國與法國95%的食品雜貨市場,而過度依賴連鎖超市有其他缺點:連鎖超市產品使用那些可快速大量生產的作物,工業化農業導致環境惡化,並依賴於作物易患疾病的單一型作物。整個系統往往支持低薪與臨時工,英國近3分之1的農漁業勞工及38%的食品零售批發勞工的工資低於生活薪資。發展中國家的半數農業勞工過著貧困生活,每天生活費不足3.10美元(約新台幣93元)。
農場定期向當地訂戶派送農產品的盒裝計畫(box scheme)與網路農夫市集讓我們的飲食內容與獲取方式變得更多元,而我們減少對超市的依賴可以讓食物系統更有彈性。荷蘭瓦赫寧恩大學及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新商業模式的高級研究員范德.施安斯(Jan Willem van der Schans)說,超市的平均倉儲量只能放一天的新鮮農產品,這種供應鏈需要緩衝,而本地生產的食物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在國際貿易或物流中斷時提供額外的糧食。
網路下單 產地直送
各國從今年3月開始實施封鎖措施,餐廳陸續關閉,許多農民的大量農產品面臨腐壞風險。烏克蘭西部羅夫諾(Rivne)蔬菜水果商琵里佩(Oksana Pilipey)想了辦法來挽救生意:每天清晨6點,她會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Viber」的對話群組發送新鮮蕃茄與蘋果等農產品的照片,然後等待客戶下訂,再派出一輛裝著包裹的貨車,按地區送貨。她說:「我的許多客戶都為自我隔離的父母訂食物。」她說對話群組有1千多名成員,「需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