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多涵觀點:迷因治國─對抗假資訊的優良手段,還是法西斯的政治洗腦?

2020-06-29 07:10

? 人氣

迷因除了傳播政府在某一個議題的立場,也很容易挾帶其他諸如性別、宗教、語言、暴力等不相關議題的觀點。而且這些觀點也容易被一併接受。然而,因為這不是政府想要宣傳的主旨,在設計文宣時常常沒有多加留意,或是因為迷因必須在有趣和社會正義之間取捨,而傳達出有害的立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例如2018年警政署曾有張迷因圖寫說「沒有一發霰彈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就兩發!」傳達出鼓勵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觀念。又例如最近內政部的一張迷因圖中,男生拿PS5遊戲機騙女生是住宅警報器,強化了女生不熟電玩和電器或容易被騙的刻版印象。(兩張圖後來都被撤除)

更麻煩的是,因為這些不是迷因想要傳達的主旨,所以當有人指出這些問題時,其他人往往會以「就是個迷因,何必這麼認真?」或「人家的重點是注意居家安全,扯性別幹麼?」的回應塘塞,而沒有意識到即使這不是主旨,那些挾帶的立場還是會傳達給許多人,造成各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有些政府部門甚至故意貼和業務無關的迷因,例如海洋委員會用迷因圖宣傳防堵疫情謠言的政策。本來各部門有不同專業,甚至可能在同一議題會有不同立場,這之間的利益協調也是政治運作的重要一環;當各部門為了配合上級的政策,或是吸引社群關注,而在無關各自的專業的議題發布迷因,也更容易出錯。

三、政府和異議者的資源不對等,用迷因容易形成一言堂

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政黨、商家、公益組織等等都能用病毒式行銷,而且政府本來就有各種政令宣導,為什麼不能迷因治國?

政治宣傳(propaganda)和一般廣告的最大差別,是國家的資源遠高於任何競爭者。政府如果有心,可以聘請最好的設計師、找人試看回饋、重金買臉書觸及率,輕易淹沒所有異議者的聲音。多元意見和民主政治息息相關,然而正如前面所說,迷因圖不是述論,無從反駁。政府用大量迷因的話很容易讓異議者沒有機會說明不同意見。

除此之外,平常登報、廣播、電視廣告、街上的紅布條等等大家都知道那是政令宣導、表達的是政府的立場。然而用迷因宣傳政令時,一般人只把它當有趣的東西分享,不會特別意識到它是政令宣傳。

唐鳳認為,政府部會的「迷因工程」團隊是對抗假訊息的方法。(郭晉瑋攝)
唐鳳認為,政府部會的「迷因工程」團隊是對抗假訊息的方法。(郭晉瑋攝)

四、誰會看到迷因?

政令宣傳應該要針對不容易接觸到資訊的人,或是立場不同的人,而不是早就知道這回事的人。然而,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迷因治國符合這點。迷因圖由政府部門貼出,然後關注政府部門的臉書頁(或類似平台)的人轉貼。會看政府的臉書頁的人大多是支持政府或立場偏向執政黨的人,他們身邊的人通常也是相同的立場。搞笑迷因圖或深度梗通常吸引的是年輕人,也是傾向支持目前執政黨的人。由此看來,傳達對象可能根本不是需要溝通的人,而是本來就支持政府的人,繼續給這些人提供迷因不但無法幫助溝通,反倒可能加深同溫層,和其他立場的人疏遠。

結語:民主的基石是選民的理性選擇,而不是各方比賽用迷因洗腦

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不同立場的人各自提出正確完整的論述,人們比較這些論述後,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案。假新聞和同溫層效應挑戰了民主制度,迷因治國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作為對抗,但政府若是用迷因取代政治討論,民主制度將會淪落成比賽誰比較擅長設計迷因、誰比較有錢能雇資訊工程師用大數據操作輿論,民主精神將蕩然無存。要完全禁止迷因是不可能的,但是這裡提出四點具體建議,以減緩上述危害:

1. 發佈迷因時,應同時附上完整的論述。

2. 設計迷因時,應避免用敵我二分的方式醜化不同意見者。

3. 設計迷因時,應注意是否挾帶了非關主旨的其他立場。

4. 使用迷因時,應註明該文宣是由哪個單位發出。

台灣擁有民主自由、包容多元、懂得互相尊重的公民社會。適度利用的迷因可以保護我們的民主,但若是用迷因取代政治討論,用非正規管道激起人民的情緒來排擠特定言論,那是法西斯政府的標準手段。

*作者為德國普蘭克研究院博士後研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