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英國國會大選─柯賓之風改變了英國政治景象

2017-06-12 07:00

? 人氣

布萊爾時代的工黨當時就曾這麼說:「如果能贏得這些人(「開蒙德歐車的人」)的選票,就能贏得選舉。」一九九七年在最低的投票率下,布萊爾贏得大選。艾薩斯郡的許多中間選民當時都支持布萊爾的新工黨,因為它不多抽稅,一切保持現狀。對當時的新工黨來說,你必須要仿傚保守黨政策,才能從「開蒙德歐車的人」那裡贏得選票。(而布萊爾時代過去之後,這些中間選民轉向支持保守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柯賓的左翼路線吸引許多年輕選民。(美聯社)
柯賓的左翼路線吸引許多年輕選民。(美聯社)

在布萊爾贏得大選接下來的十年期間,新工黨的「第三道路」為勞工階級帶來的,只有加速傳統產業的衰頹。去工業化,以及投資建設的缺乏,導致了勞工社區的蕭條,特別是中北部城鎮的許多勞工社區。這些原本都是傳統工黨的基層選民。另外,布萊爾的「中間路線」期間,英國參與了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造成了伊拉克人民無盡的苦難,也種下了日後恐攻危機的導因。親美的布萊爾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呼應着他在國內種種政策對勞工階級的背棄,最終造成勞工階級對工黨希望的破滅。在一九九七年到二零一零年之間,工黨失去了上百萬的勞工階級選民。

但在這些後工業的社區裡,對工黨徹底失望的勞工階級選民,並未立刻成為保守黨的選民。二十一世紀初的他們,對柴契爾主義帶來的一切仍記憶猶新。所以他們許多人放棄投票權,有些人開始往右走,開始接觸極右黨派,如當時的英國國家黨。當時的許多勞工選民不願支持保守黨的卡梅倫,視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和布萊爾如出一轍。這些選民體驗過過去三十多年來,包括布萊爾期間的產業蕭條,青年失業率偏高,而二零一零年的卡梅倫同樣不顧他們生計,大肆施行緊縮政策。許多這些選民在二零一零年後都轉向支持英國獨立黨,它提供了最簡單的答案,「一切都是移民造成的」。他們視它為「替人民說話」的政黨。

到了上回大選時,工黨首相候選人密理班(Miliband)仍向保守黨政策靠攏,不反緊縮政策和醫療體系的私有化,且同時聲稱要消減移民,討好中間選民。而中間選民並沒有被討好:他們支持的政策,在保守黨那裡都包了。同時,密理班在許多傳統工黨選民眼裡,是個軟骨頭的,沒自身主張的候選人。在勞工選民眼中,他根本不代表他們的利益。(象征性地,他連「平民食品」培根三明治都不知道怎麼吃。) 當時密理班象征的,是工黨選民的「認同危機」:究竟工黨政策和保守黨哪裡有差別?

BBC統計,此次英國國會大選中四大黨席次消長。(風傳媒)
BBC統計,此次英國國會大選中四大黨席次消長。(風傳媒)

二零一五年大選工黨挫敗後,有些國會議員提名柯賓參選黨魁的選舉,目的是要擴大工黨內政治辯論的範圍,他們當時並沒有意料到,柯賓會贏得黨魁選舉,成為工黨領袖。柯賓的當選黨魁,當然為左派帶來難得的契機。可惜的是,脫歐公投的到來,對柯賓和左派的機運造成阻礙。上面說到的後工業社區裡的勞工階級選民,在反移民情緒激蕩下,多成為脫歐的選民,這些社區也成為所謂的典型「脫歐地帶」(Brexitland)。保守黨的強硬排外政策,特別是在公投前後,讓他們之中許多人轉向支持保守黨(這也解釋了英國獨立黨在公投後逐漸瓦解的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