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軍」人馬對抗戰有功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光復軍」人馬如前面所言,未必是韓國光復軍成立之後才進入中國。在祖國淪為日本殖民地,且大清帝國在經歷辛亥革命轉變為中華民國之後,中國就不再只是朝鮮抗日志士流亡的國家,也是一個指引他們追尋獨立之路的榜樣。他們許多人進入保定軍校、雲南講武堂或者貴州講武堂等中國軍事院校受訓。
而黃埔軍校能從1924年成立伊始,就招募到朝鮮籍學生的原因,也與這些資深韓國軍人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感召,進入陸軍官校擔任教職有密切關係。由於擔心來自日本的抗議,國民政府要求進入陸軍官校的韓國學生改用中國姓名甚至編造中國籍冠,許多韓國籍學生也徹底融入了中國的環境,甚至自視為黃埔軍人,想要查出究竟有多少韓國學生在陸軍官校就讀過是不可能的任務。
東吳大學講師葉宏泉在其所發表的《黃埔軍校韓籍學生考實》中,統計了陸軍官校第1期到第22期共150名的韓國籍畢業生,不過因為沒有納入第7期與第17期的緣故,這個統計還稱不上完整。許多韓國籍軍校生畢業後,便被派到前線國軍各野戰部隊擔任排長或連長,與中國戰友們同生共死。然而韓國人特殊的政治價值,卻往往讓國民政府捨不得把他們送到戰場上去消耗。
韓國籍軍人不只能對日軍中的朝鮮軍人施展心戰喊話,在日據朝鮮下長大的他們同時也具有日語能力,還能同時發起針對日本兵的政治作戰,或者協助國軍審訊日軍戰俘。成立之初只有314人的韓國光復軍,事實上也不具備到戰場上與日軍拼刺刀的能力,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心戰喊話和審訊戰俘。韓國光復軍增加兵源的唯一方法,就是策動日軍裡的朝鮮籍官兵起義來歸。
池青天總司令所最遺憾的一件事情,就是沒能策反他過去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受訓時結識的好友,後來當到日軍中將的洪思翊投效國軍。不過總的而言,韓國光復軍在策反朝鮮籍日本軍方面的表現仍是相當成功,才能在抗戰勝利時發展到了1,003人。日本投降後,許多在日軍或滿洲國軍服務的朝鮮人更是紛紛加入他們認定唯一能代表祖國武裝力量的韓國光復軍,人數一度達到50,000之多。
在抗日戰場上指揮過大兵團作戰,後來又回到大韓民國國軍中服務的韓籍國軍將領不是沒有,但他們多不是以韓國光復軍身份立下戰功的。比如陸軍第98師少將副師長李逸泰,還有在第102師擔任參謀主任的金弘壹,都曾經以國軍軍官的身份在戰場上擊敗日軍。李逸泰沒有在戰後回歸韓國,而是繼續隨國軍轉戰四方,直到大陸淪陷後為共軍所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