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專欄:一場中美聯合贏得的艱辛勝利─龍陵戰役勝利80周年,

2024-11-10 07:20

? 人氣

1944年11月11日,收復龍陵的中美聯軍升起兩國國旗。(許劍虹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1944年11月11日,收復龍陵的中美聯軍升起兩國國旗。(許劍虹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如果說密支那戰役象徵著國軍在緬甸戰場上贏得的關鍵勝利,那麼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11月11日收復龍陵則象徵國軍在雲南取得的另外一場大捷。日軍駐防於滇緬邊境的兩大主力,即第56和第18師團就此瓦解,接下來直到中印公路被打通以前,國軍都沒有再遇到日軍有組織的抵抗。這兩場大勝仗,稍微挽回了國軍在「一號作戰」中節節敗退的不良形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投入滇西作戰的遠征軍,裝備不如在緬北能直接得到美軍補充的駐印軍那樣完善,卻仍是一流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其中「土木系」的第54軍與蔣中正嫡系的第71軍在渡過怒江後,分別成為了國軍向騰衝與松山進攻的兩記拳頭,他們遭遇日軍頑強的抵抗,戰鬥格外激烈。日軍憑藉滇西凹凸不平的地形與堅固的防禦工事,給了國軍嚴重傷害。

松山正是國軍進攻龍陵的前哨,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將軍為了給日軍來一記奇襲,命令第71軍以新28師進攻松山的日軍拉猛守備隊,戰力更強的第87師與第88師則隨第2軍一起攻取龍陵的日軍第56師團主力。也因為龍陵是日軍在雲南的最後據點,所以除了同屬第33軍的第56師團與第18師團,第18軍的第2師團也派兵增援龍陵日軍的防衛,使國軍的傷亡更是格外慘烈。

也因為日軍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國軍幾乎無法在沒有得到美國的後勤以及空中支援的情況下拿下松山跟龍陵,所以中美雙方的緊密合作是國軍能贏得這場勝利的關鍵因素。美軍第69混合聯隊的P-40、P-51以及B-25為國軍提供即時的密接空中支援,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國軍官兵雖然仍是腳穿草鞋且衣著破爛,卻裝備著火箭彈、火焰發射器以其湯普森衝鋒槍等最先進武器。

筆者有幸訪問了張琦、羅聲謙以及劉顥等三位參加過松山以及龍陵戰役的老兵,從他們的第一手視角向讀者們介紹這場國軍的光榮戰役。11月11日同時也是美國的退伍軍人節,鑑於不少美軍人員也參加了這場將日軍逐出中華民國國門的戰役,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向兩國的參戰英雄致意,也在海馬斯火箭抵達台灣的這一刻期望雙方軍事合作能持久延續下去,拱衛台海和平。

遭砲擊的日軍陣地。(作者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遭砲擊的日軍陣地。(許劍虹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國軍十攻松山

拉猛守備隊雖然只有1,400人,卻依靠碉堡和地道給由下往上仰攻的國軍吃盡苦頭。指揮拉猛守備隊的金光惠次朗少佐本就砲兵出身,手下有100厘榴彈砲八門、山砲兩門、反戰車砲兩門以及高射砲四門,給第71軍新28師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因次新28師對松山的攻勢並不順利,第一階段進攻從1944年6月4日開始,打了快一個月都沒法打下,甚至打到整個師幾乎全軍覆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