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與中國2018年簽訂的臨時性《主教任命協議》將於2020年10月22日到期,雙方預計7月下旬在義大利羅馬進行談判,討論延續協議效期,據稱教廷正等待中國點頭,而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2日報導指出,由於中國被國際抨擊對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不負責任,與教廷協商有助挽回形象,不過教廷是台灣唯一歐洲邦交國,使得台灣邦誼也成為協議談判重點。
中國人民大學的義大利籍漢學家郗士(Francesco Sisci)表示,中國在國際上已面臨夠多挑戰,若能與教廷建立關係,勢必會造成「轟動」,「與教廷有正面發展」符合中國利益,「如果中國與教廷談判破裂,只會證明『就連教宗都不能忍受中國』的批評合理」。《南華早報》引述教廷消息指出,中國還需要教廷的支持,以修補與中國境內天主教徒的關係。
China’s July talks with Vatican will have Taiwan looming in background https://t.co/PjLr7ko2FF
— SCMP News (@SCMPNews) July 12, 2020
協議簽署隔年 中國准主教去開會
2018年簽署的《主教任命協議》全文至今尚未對外公布,該協議耗費約30年時間談判,據稱是中國共產黨首度同意與外國宗教領袖共享權力,且在協議簽署1個月後,中國第1次批准中國的主教前往羅馬,參加作為教宗諮詢單位的世界主教會議(Synod of Bishops)。2020年5月接任台北總教區總主教的鍾安住回想當時情況直言,「難以想像」來自中國的主教能與會。
「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況」,鍾安住告訴《南華早報》,「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非常感動,甚至在做彌撒時強忍淚水」。不過《南華早報》引述教廷消息指出,與中國建交是教廷的目標之一,屆時會把大使館遷至中國,「若(教廷)大使館從台北搬回原本在北京的地址,台灣不應覺得被冒犯」,並稱把教廷視為「台灣唯一歐洲邦交國」,嚴格來說是錯誤說法。
教廷若遷館至中國 不代表棄台
教廷消息人士向《南華早報》表示:「教廷並非派全權大使駐台,且不能解讀為教宗捨棄台灣,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具政治性。」1949年,國民政府自中國大陸遷台,當時處於冷戰背景,教廷更發布反共敕令,明文天主教徒禁止加入共產黨、不可宣傳和閱讀共產主義內容,違反前2項者不可接受聖事,因此時任教廷駐華公使黎培理(Antonio Riberi)遵循反共令,1951年遭中共驅逐。
黎培理隨後到台北恢復教廷大使館,但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合法政權,教廷同日召回才到任1年的時任大使葛錫迪(Edward Idris Cassidy),隔年改派公使銜的高樂天(Francesco Colasuonno)出任代辦,1974年則是參事銜的陶懷德(Thomas A. White)接任,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交後,參事成為教廷駐台最高外交層級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