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61年,柏林圍牆分割了同一個世代族群,只是因為不同理念的政黨,代表著冷戰醜陋的象徵,更是「民主」與「共產」的邊界,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直至西元1989年,看似高聳、無堅不摧的柏林圍牆,抵不過一場大規模的民主運動;抵不過對於「自由」的嚮往與憧憬,卻是應聲坍塌。
然而,擊潰有形的牆尚屬如此困難,更遑論無形的那座冷冰冰、歷經人世間苦難的心牆。確實心裡的牆遠比現實中的牆可怕,不管是現實生活所遭遇的困境與阻礙,還是心靈上的困頓與膽怯,總是讓人安於現狀、畫地自限,因為害怕挫折;害怕失敗;害怕一無所有,也因此無形中,心裡的那道心牆悄悄聳立,成為了人們揮之不去的噩夢、過不去的那道坎。
德國總理梅克爾至美國哈佛大學對於畢業生的演講,值得我們省思,她出生、成長在沒有自由、高壓的東德,當時的她是物理學家,辦公室就在柏林圍牆附近,儘管只有一牆之隔,但「自由」卻是遠在天邊。但她說:「柏林圍牆限制了我的世界,但限制不了我的內心、想法、想像力、夢想和渴望。」透過自身歷程,從科學家變成國家總理,鼓勵畢業生相信「沒有不可能」,時時思考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懂得換位思考看世界、除去心牆。
誠如梅克爾所強調「推倒無知和狹隘的牆,因為沒有什麼需要保持原樣」,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是擁抱新的開始,不要畏懼過去,要放眼未來,心牆存在於不同膚色、民族、宗教與理念之間,伴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唯有學會尊重他人歷史、傳統、宗教和價值觀,才能跨越心中那道高牆,共創極樂世界。因此,任何看似亙古不變的道理,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大至全球、國家,小至社會、家庭,梅克爾總理對哈佛大學畢業演講所闡述理念,開啟阻隔在我們人與人間那座疏離、封閉心牆,讓我們以一種開放、成長型思維,樂觀面對未來世界挑戰。
每一個心中都有一道別人難以穿透摸著「心牆」。我有一位摯友在他心中有一道難以捉摸的牆,源自於他的單親家庭,其母親在十六歲時就生下了他,而父親則是有了新的家庭;有了一個只比他小一歲的弟弟。在他小時候,母親因誤觸法律,而遭十一年的牢獄之災,父親則是長年往返大陸與台灣之間。當時懵懂無知、且缺乏家庭溫暖的他,對於母親鋃鐺入獄的事一無所知,家中長輩總是以「在外地工作」的藉口搪塞,母親長達十一年的不聞不問與音訊全無,使他在一次酒後向我吐露道:「難道我是孤兒嗎?」
此刻,我終於明白為何大家聊天在笑的時候,他總是笑的有所保留,他的微笑帶有一點苦澀,而非開懷大笑。每當大家喝酒時都知道要有所節制,但他總是選擇喝的爛醉如泥,似乎在麻痺自己般訴說心中無法言喻的苦;甚至就連抽菸,也感覺到他的滄桑與孤獨、失落。原來這些年來,他是多麼的寂寞且無助的一個人走過來,他的背影給人一種蒼涼感受。
在他成長之後,後來他的母親的出獄與他破鏡重圓,坦露真相後,他對於家中長輩的善意欺瞞、父親的拋家棄子,選擇了既往不咎、選擇了原諒。從此他心中的那道塵封已久高牆也倒塌了,不用再強顏歡笑;不用再對人有所保留,而是重新擁有幸福和真正的快樂。身為莫逆之交,雖然給不了他家庭的溫暖,但還是慶幸自己是個他能吐露苦水的對象,陪伴他戰勝心中的那道高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牆,不會對外開放,只為了保護自己,為了防止再次被傷害,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多了一層芥蒂。誠如有句話頗為發人深省,那就是「任何能讓你變更好的事,過程都不會太舒服。」改變有形的高牆尚須堅定意志力、毅力,更何況撤除塵封冷淡心牆,更需包容與寬恕。我想這也是為何多數人只願意待在舒適圈,不願意敞開心胸勇敢往前踩踏一步。
我們應學會改變、尊重、包容、寬恕,與他人建立信任、互助、友善關係,我們應該超越的,是昨天的自己,而不是與人攀比、猜忌。一旦突破自我心牆、走出陰影後,或能發現迎接我們的,是一條豁然開朗的康莊大道。當在路上遇到困境絆腳石時,學會轉彎、轉念,就能卸下武裝心牆迎向樂觀進取人生旅程。
*作者為大學新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