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新疆再教育營......中國侵害人權不生枚舉,梅克爾為何不願大聲譴責?

2020-07-08 20:10

? 人氣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因為商業利益無法大聲譴責中國侵犯人權。但是近來要求德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呼聲讓柏林壓力越來越大。歐洲共同的立場也顯得更勢在必行。德國之聲就此分析國內討論,也請專家分享他們的看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梅克爾宣誓就任德國總理以來已經過了15年。在此期間,她12度訪問北京,使德中關係日益密切。但近來因為香港情勢,柏林不願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的做法招致許多批評。

德國的猶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希望和中國在經濟上維持和諧關係。從數字來看,2019年德中貿易額達到2060億歐元(約2330億美元),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同時,整個歐盟也是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無論是新疆大規模關押穆斯林維吾爾人,還是中國自7月1日起對香港實施的國家安全法,經濟利益使得柏林在人權侵害議題上往往遲遲不出手。

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總裁凱瑟(Joe Kaeser)在梅克爾去年9月訪華中後發表評論,強調德國長期以來對其 「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透過貿易讓中國逐漸民主化的政策不變。

凱瑟對德國日報《世界報》說:「如果在德國的就業情況取決於我們如何處理有爭議的(中國)議題,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添油加醋,而是應該仔細考慮所有的立場和行動。」

「香港人對德國失望」

德國在7月1日開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梅克爾當時表示,她擔心香港的自治權被 「侵蝕」,柏林將在任期半年內向中國提出人權等問題。但和以往一樣,她只是旁敲側擊,並沒有直接譴責。

對許多批評者來說,在試圖繼續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過程中,德國過於軟弱。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DGAP)資深研究員狄雨霏(Didi Tatlow)告訴德國之聲,近幾個月來,香港人 「對德國的反應感到失望」。

他說:「有人注意到,基本上德國在公開場合什麼都不說,對來自中國的壓力反應很薄弱。我覺得香港人很聰明,他們會把這個事情計算進去。他們會想:我到底該不該相信德國?」

他認為德國的作為沒有達到支持抗爭的港人心中預期的反應。

從布魯塞爾到北京

在處理中國的問題上,歐盟,也是德國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陷入中美間的權力鬥爭。歐盟在中國問題上遲遲未達成共同政策。

而在2012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來,北京的全球野心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像是義大利就簽署了中國龐大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計劃,其他較小的歐洲國家也正在通過「一帶一路」或其與中東歐國家的 「17+1 」集團,與中國建立有利可圖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