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當管教、言語霸凌、對菜鳥欺凌或不公平勤務、業務壓力大,以及某些不合理但常見的軍中陋習,甚至是共犯結構的「歷史共業」,以致調查、檢討報告往往未能對症下藥。在調查報告存檔後,問題依舊,讓社會大眾對軍隊信心盡失。
軍隊有時犯了錯就關起門來互鬥,領導無方就「大哥推二哥、二哥推小弟」,關起門來修理基層,把問題丟給部屬而非上級領導問題。大官為了自尊努力找台階下,從不檢討自己;基層官兵敢怒而不敢言,以免吃排頭或被狠狠修理一番。在上行下效情況下,長久下來就與社會、現實面脫離太遠了。
在硬體方面,雖然近年對外採購許多新式武器裝備,可有效激勵士氣,但所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都必須仰賴官兵優秀素質及扎實訓練,才能發揮最大戰力。
政策搖擺不定,部隊無所適從
如果訓練不夠精實,或者制度面存在結構性問題造成惡性循環,不僅戰力發揮僅能事倍功半,更會潛藏未解決的重大問題。就結果而言,就是意外事件頻傳,漢光三十六號演習過程中,發生四死一重傷的重大憾事,已說明一切。
其實二千三百萬國人對於建立強大國軍寄予厚望,民眾見到國軍應肅然起敬、欽敬之情溢於言表,但目前社會氛圍卻相反。這是國防部長要深切檢討的問題。
國防部一直期待能建立軍人專業形象,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及支持,卻又不能堅守專業立場、不能貫徹「依法行政」。政策搖擺不定,一旦換人吹號政策就變,規定常常改變,反令部隊無所適從。
在「長鞭效應」下,基層官兵產生更多的無力感,沒有方向感的改變,只會讓基層官兵更沒自信。這也坐實「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批評,致使軍隊失去很多脫胎換骨的機會,一再錯失民眾給予肯定的空間。
究其原因,或許是最高領導者書讀得不夠多,不求精不求實,專業領域及條件極其有限。然而時代變化太快了,在缺乏競爭和幾近封閉的環境中,抓不到軍事發展的脈絡及精髓。
「不對稱」經常流於口號形式
以國軍近年標榜發展「不對稱戰力」為例,即經常流於口號形式,未能找出核心努力的方向及目標;各軍種對於想購置的武器裝備,皆冠以「不對稱作戰」之名鍍金,卻沒有清晰的戰略架構及概念。
國防部在面對外界質疑時,也拿「不對稱」來當擋箭牌,做為建軍備戰合理化說詞,失去客觀論證的機會,一意以為如此即可抵銷解放軍武力威脅。這些說辭往往禁不起軍事學術的嚴格檢證。
高層說得多做得少就容易變成打高空,沒有嚴謹基礎的革新說詞,未經嚴格審慎評估的即興式想法,不但空洞也跟不上國際大潮流的發展,使基層走了很多冤枉路。
目前國軍最高層太多只知坐而言,未起而行,會議多行動少,嘴巴講「兵在精不在多」,實際上卻未積極推動,不然怎麼會有許多自西點軍校畢業的優秀軍官,服役年限一到就打報告退伍。
對於部隊形成劣幣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必須深入檢討、積極改革面對,「面對問題,問題就解決一半」,才能讓社會看見國軍真正的改革。
守舊文化不改,永遠無法進步
尤其軍隊存在目的是保衛國家安全。沒人知道戰爭會何時爆發,因為政策經常變來變去的結果,原地空轉,戰力累積有限,基層官兵累壞了,卻成效不大。軍隊要如何進步,又如何能讓人民耳目一新?
「國家可以百年無戰爭,不可一日無戰備。」軍隊的存在絕對重要,全民也寄予厚望。若守舊文化不改,就永遠無法進步,戰力自然受限。
軍隊面臨少子化及現行兵役改制後,建軍戰略、戰術與科技更要與時俱進。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由人操作,因此必須先從組織文化著手快速改革,否則買再多的武器裝備,也會變成靜態展示功能大於戰力發揮。(本文作者為大學教授、前空軍副司令、曾任美國華府Stimson Center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