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摩根大通的指數,投資級新興市場公司債(美元計價)平均期限為8.5年,殖利率3.6%。美國投資級債平均期限則為11.5年、殖利率2.2%。如果我們將相似的到期日做比較,美國投資級5-7年期公司債指數的殖利率1.8%,5-7年期新興市場公司債的殖利率為3%。
因此,中國有較短的存續期間,即對利率敏感度較低。到期日愈短,大致上意味著較低的風險。較長的到期日,實際上表示較高的不確定性,因為增加了不可預料之事發生的機會。
降評循環觸底了嗎?
債券評等機構相較過去(如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對調降評等更加主動。為應對這次危機,調升評等與調降評等相比來到史上最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這一輪的降評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最壞狀況。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離結束還很遠,降評的風險仍在,企業盈餘仍舊承受壓力。然而,有鑒於大規模財政與貨幣政策支持,以及解除封城,我們預期降評的幅度和程度不會像4月、5月時那樣。但未來的風險是,大規模的第二波傳染會觸發再次實施廣泛封城,以及油價的再次下跌。
在債信基本面惡化的背景下,債信市場表現很可能不平均,使得主動式管理變得比任何時候來得更重要。
降評表示更高的違約風險嗎?
過去十年中國大量的債信成長,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資產,正是決策者會採取行動的主因。在金融海嘯過後的2016年,基本上是中國債信熱潮(主要由公司債驅使)的終結。自此之後,政策就明顯地轉向限制槓桿成長。
在2020年,中國所有類型的借款人都會增加槓桿,以對抗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不過,債信「清償」仍是決策者的優先事項。隨著問題債信出現,儘管有必要提供更強的支撐來避免系統性風險,他們卻以可控的方式允許更多的違約發生。
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打算繼續控管債券數,且愈來愈有選擇性地救助。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率上升。高調的國有發行人天津物產集團(Tewoo Group),去年底的違約就突顯了這點,隨著新冠肺炎影響逐漸顯現,違約的可能性更大。
但就長期來看,卻是正面效應。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體質強健,但能容許違約有助於加強的企業紀律與資產負債表管理。如同我們在下圖看到的,中國的投資級企業已建立強健的資產負債表。至於高收益企業則有更多進步空間,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有著良好資產負債表與基本面的公司。
此外,相較於其他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國債信領域對原油的曝險較低,預期對疲軟的油價更具抵抗力。
其他亞洲國家如泰國,中國也較不受到旅遊業中斷的影響;與印度和巴西相比,也對疫情控制地較好。因此,中國企業大體上處於比較好的情況以度過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