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中國基於限制流動性的戰略考量,疫情爆發以來一直沒有大舉擴張槓桿。由於疫情控制得宜,作者認為中國的公司債市場應有機會可期。
中國公司債市場近幾年大幅成長,且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債信市場之一。這幾個月來,中國成為新冠肺炎震央,導致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加劇,在貿易協議與談判上增加了市場波動。
此外,新冠疫情阻礙了中國經濟發展,但與已開發經濟體相比程度較小。預期2020年中國的GDP能維持正成長2%,2021年將強勁復甦至8.6%。
在貨幣寬鬆與財政計畫方面,中國的決策者一向不慷慨大方。此舉是為了避免過去幾年成功進行的去槓桿化行動。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債信繁榮期促使中國債務水準上升,主要是由公司債驅使。幾年來,官方已決定要控制債務水準。
一個正面的跡象是,過去四年來,廣泛的影子銀行(發生在受監管銀行體系之外的貸款)相對於GDP已有所下降。整體而言,因為貨幣與債信政策放鬆以支撐經濟從新冠肺炎中復甦,中期內槓桿率將不可避免地上升。但我們認為漲幅有限,也不會看到系統性風險,因為決策者有明確的意圖繼續維持金融穩定。
過去十年來,經濟結構已從製造與出口轉型至國內消費與服務。由於較少依賴全球貿易以推動國內復甦,同時對於控制債務水準有著較大政策關注,總體經濟上更加強健且具彈性。因此,我們是否有機會進入一個迅速發展且吸引人的市場?
中國公司債評價有多吸引人?
就像其他市場,中國公司債在新冠肺炎高峰時被大幅拋售。包括投資級債(較高品質,評價為BBB級以上)和高收益債(相對具風險)都受到影響。
就像下圖中可看到的,美元計價的中國投資級公司債信用利差,從2月中略高於130個基點,上揚至3月下旬的286個基點。隨著市場復甦,中國投資級債的信用利差也回落到約220基點,仍遠高於過去幾年水準。
在美元投資級別的中國債券市場中,很大一部份由國有企業與政府隱性支持的銀行所構成,這有助於其保持彈性。
中國高收益債市場看到急劇下跌,利差來到2011年以來的水準,2011年當時市場恐慌的最後一幕是「緊縮恐慌」(Taper Tantrum),聯準會開始減少購買公債。
今年2月20日利差從600個基點以下,一度飆升到約1500個基點。新債券的高度供給與較低流動性部份解釋了這樣的現象,整體來看,中國高收益債看起來具有吸引力。不過我們還是認為,市場上的標的也不是都好。
中國公司債到期日較短
中國公司債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他們相對較短的平均到期日(債券全額償還的時間)。根據洲際交易所美銀美林的資料,統計至6月中,美元計價的中國投資級公司債平均到期期限不到六年,整體市場殖利率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