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承受區域不均衡的不公平待遇,成因於國民黨長期威權的統治。兩蔣基於政治的需要以及僵化的意識形態,讓台灣區域發展從此嚴重向北傾斜,至今仍越傾越斜,無法恢復有如天秤的平衡。台灣北部更因為長期發展過度,根據內政部營建署數據顯示,導致北部區域的環境容受力、糧食容受力、經濟容受力與居住容受力均呈現未能承載的狀態,而糧食容受力在耕地面積計算方面,北部區域更位於承載臨界的狀態,高度面臨無法容受。
我們的行政官僚也深知南北失衡的問題逐漸嚴重化,從20多年前就提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其中產業規畫區位要「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服務業區位問題與調整方向要「合理規劃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之服務業發展區位」;其次,到了現行國家發展計畫-106至109年四年計畫暨106年計畫專章仍強調政府要負起區域均衡與永續環境之責。
由此可知區域均衡一直是政府施政重要目標,而且寫在計畫內提醒我們的政治人物,但幾十年過去了,經濟、就業、環境、醫療、教育、個人生涯發展等皆已全面失衡,例如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104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南部縣市除了高雄市以外,全都遠低於台灣地區平均值,臺北市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甚至是台灣尾屏東縣的1.6倍,這不是「站尾包衰」,甚麼才是「站尾包衰」;以學術資源分佈來看,國家重要研究機構中科、工研、中研三院全集中在北部,而中南部缺乏國家級研究機構。這種學術資源南北分配不均的特性,從來都不是所謂的巧合,而是長期人為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人為因素的結果讓南北發展失衡、頭重腳輕,而我們要政治人物負起責任嗎?在民主社會中,選票說明一切,去年人民選擇了強調區域均衡發展的蔡政府上台,最近半年來政府在區域均衡議題已稍微露出曙光,比如蔡政府宣示嘉義市鐵路立體化啟動,或宣稱政府正在評估高鐵延伸屏東,種種跡象顯示民進黨政府比起國民黨政府漠視區域均衡議題,已積極展現出極欲均衡區域發展的政治高度。
當前南北區域均衡議題已日益重要,有了政治高度只是起手式,蔡政府如何真正翻轉南北與城鄉差距、提高北部容受力,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顯然要擔負起主要的重責大任,尤其更要聚焦在南台灣未來如何蛻變。
前瞻計畫裡面的交通建設可說是南台灣能否蛻變的重中之重建設,但我們看見前瞻基建計畫有關於南台灣的交通計畫卻不夠有前瞻性並相當分散,比如高雄捷運新路線可行性評估並無具體規劃延伸到屏東以及台南、高鐵延伸屏東規劃案與高捷新路線並無銜接縫合內容、台鐵恆春與高鐵延伸屏東並無任何接駁銜接細節、高雄捷運路網無明確規劃連結屏東縣或台南市的便捷運輸路網、嘉義縣市交通路網無明顯整合等,簡單來說,尚待立法院通過的前瞻計畫對於南台灣跨區域運輸整體計畫著實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