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懷璧其罪—為什麼周邊利劍全都指向中國?

2020-07-26 06:10

? 人氣

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和台海,對中國創造強大的壓迫感。(翻攝自USS Nimitz (CVN 68) )

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和台海,對中國創造強大的壓迫感。(翻攝自USS Nimitz (CVN 68) )

自今年5月初中印邊境對峙,爾後爆發流血衝突開始;近日中美於南海的緊張局勢也攀至歷史新高。美方除首次否認中國大陸一直以來在南海的「九段線」領土主張,更聯合亞太盟友日印澳菲等國舉行軍事操演,並頻繁在台海實行「自由航行」。在日漸嚴峻的區域形勢下,不禁讓人思索,中國為何總是捲進亞太地緣大棋盤中場場參賽,並成為各國的主要「鎖定目標」。用大陸網民一貫訴諸的發言語境來講,為何大家都要「衝著中國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撇開主觀的情緒層面;中國之所以是眾多地緣衝突的主角,其實得從它的地理政治條件來分析。從「地理」視角來看北京面臨的地緣政治情境,才能瞭解地理因素如何影響中國策略選擇。本文提出兩項特徵和兩種選擇,彰顯中國周邊環境為何如此敏感又複雜。

特徵一:中國地理條件具陸海雙重性

冷戰後的地緣政治和戰略變動,使歐亞大陸成為許多大國競逐地緣實力的「新戰場」。中國的地理位置在歐亞陸塊東側,更佔據相當之地理面積。所以,它不僅向西縱深內陸,更往東延伸至西太平洋。由地緣政治理論觀之,在麥金德(Mackinder)的陸權論中,歐亞內陸是代表地緣樞紐的「心臟地帶」;而在馬漢(Mahan)的海權論下,海洋,則是一國發展國家實力的「硬道理」。

所以,中國夾在世界最大的陸塊與海洋之間,可以說是極少數兼具綿長陸疆和海疆之國家。由於地域廣闊,也同時具有內陸和瀕海的雙重條件。就此來說,不管向陸向海,中國都必須面對為數眾多的周邊國家,也就不得不關注由諸多領土爭端或國家安全等引起的複雜問題。

特徵二:中國崛起牽動各大國的地緣佈局

雖然中國得益於地理位置與條件,佔據優勢地位,不過它的地緣存在也深刻影響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尤其可能牴觸幾個主要大國的地緣利益。綜觀大陸周遭,於北部及西北部,北京須考量與俄國的關係,以及先前美軍仍駐軍阿富汗時,其勢力仍滲入中亞地區。於西南部,中印邊境問題從未消褪,美俄都對印度有所影響。於東北部,牽涉日本和兩韓的地緣利益。而於整個東半部臨海方面,中國的各種海洋事業發展作為更始終牽動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佈局。

總體來說,不論是南海的軍事較勁與航行自由,還是朝鮮半島的無核化與和平協議問題,中美雙方皆有結構性的分歧,並且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增強,裂痕也越來越深。同時,北京地緣政治目標的擴大,在與這些大國和週邊鄰國的互動關係上,也不斷改變著周邊地區的權力版圖。

選擇一:挾經濟實力擴展地緣影響力

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堅實的經濟實力與相對潛力是中國大陸推展地緣外交的主要優勢。近年來,中方傾向「以經制政」,其行為邏輯顯現出幫助提升周邊國家的國內基礎建設、強調共同發展,再以此不斷輸送地緣影響力,繫牢經貿合作與外交互動的相互連結。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大力推展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雖其發展至今已傳出多個參與國掉入「債務陷阱」和「被外宣」,引起不少緊張與反感,但就中方而言,該作法也更加合理化其「以經制政」的路線選擇。

中國一帶一路計畫包括擴張鐵路建設,但部分成果並不符經濟效益。(美聯社)
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力推展「一帶一路」。(資料照,美聯社)

選擇二:陸海並重的戰略思考

如前述,中國身處陸海和心臟—邊緣的雙重關鍵地帶,自然具有無可取代的地緣戰略位置。面對龐大而複雜的周邊習題,北京所選擇的解方之一,就是逐漸跳脫傳統大陸意識的單一影響,由原本的「陸權優先」朝向保持「陸權優勢」和「海權發展」並重的方向前進,這可以從中國國防部兩年一次的國防白皮書窺探一二。故統籌陸海權之實力,對現今中國大陸的地緣現實和國家利益來說,可以說是更重要的戰略選擇。

地緣位置特徵條件與策略選擇說明了中國於亞太地緣政治戰場的「特殊地位」。目前看來,亞太地緣政治鬥爭越趨白熱化。不管日後各國角力怎麼展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會改變,中國也沒有不「應戰」的道理。中國地緣的優勢條件很可能懷璧其罪,變成引燃衝突的導火索,不僅無法閃躲衝突,甚至角色更加吃重。如果北京「應戰」的方式是對等還擊,結局也可能是「玉石俱焚」。從理性選擇的角度預期未來,北京應該會以更多樣的戰略組合出擊,在場場危機充斥的地緣博弈中,全力拚戰。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