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有錢才有富足?

2020-08-02 10:30

? 人氣

一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殖民領地的擴大,意味著部落民族失去代表獵場的土地,部分布希曼人只好在白人農場裡出賣勞力。不過只要一到雨水豐沛的季節,白人農民一覺醒來就會發現,他們的布希曼人農工全都不見蹤影,前往仍無人居住的荒野打獵及搜食,直到野生的食物不足以養活眾人才會回到農場。強勢殖民始終無法真正馴服對物質輕易感到滿足的他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農地主人在土地邊界豎立的鐵絲藩籬,讓布希曼人的狩獵行為成為「盜獵」,也阻斷野生動物季節性遷移路線,數以萬計的羚羊等動物因被迫繞道而餓死途中。布希曼人狩獵與採集最終成為生活中節慶式的點綴,即使一九六○年代白人統治者擔心布希曼人會「滅絕」,因而在西南非為他們畫出專屬保留地,仍不足以讓他們靠著打獵及採集過上富足生活。

作者指出,狩獵採集者和農夫都很容易受短期的「季節性」食物短缺和偶發性的饑荒影響,但以一次季節循環更長的時間來看,農耕社會遭遇嚴峻、反覆且持久性飢荒的可能性遠遠超過狩獵採集者,而農耕社會的出現,卻讓人類因為追求財富陷入拚命工作的生活。作者也認為,布希曼人原始富足的模式,很重要的文化背景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個大體上沒有人更富有或更具權勢的社會形態。本書書寫的用意自然不是鼓吹讀者回復狩獵生活的極端思想,人類學家考究文化演進過程,其意在呈現某一社群各面向的生命觀,提供思考當代價值的稜鏡。

三毛與撒哈拉的生命故事

早於舒茲曼,大概半世紀前,台灣作家三毛就流浪到西非奈及利亞,寫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儘管撒哈拉沙漠物資極度匱乏,三毛用歷經幾多波折的生命經驗,練就出「人不堪其憂,三毛不改其樂」的幽默筆觸,帶領讀者走入漫天黃沙,跟著她灰頭土臉地品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人類學者視角外,用文學了解非洲部落生活的另一種閱讀線索。

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作者: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
譯者:黃楷君
出版:八旗文化,2020年6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