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城專文:「借殼」民國,臺灣「上市」

2020-08-01 05:50

? 人氣

作者提到,蔣中正當時選擇「抗共保臺」雖是事實,但他認為無須在這點上對蔣中正給予過高評價,因為這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決定。(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提到,蔣中正當時選擇「抗共保臺」雖是事實,但他認為無須在這點上對蔣中正給予過高評價,因為這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決定。(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很榮幸能為汪浩先生的新書寫一些分享。在任何方面,汪浩先生都是筆者的前輩,因此不敢托大地稱以下的文字為「序」,稱為「讀後心得」可能比較適當。由於筆者也曾經主持兩個科技部的專題研究計畫,以蔣中正為研究對象,查閱了數十萬字的相關史料(最後兩份研究計畫的報告超過十五萬字),知道汪浩先生有這本新書,又得以先睹為快,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汪浩先生《借殼上市》一書的中心思想是透過史料的爬梳考證,認為蔣中正總統數十年來抗共保臺,實質形成「兩個中國」,這點筆者同意。然而,蔣所形成的僅是另一個「小中國」。他並沒有將臺灣獨立建成一個國家的打算,這點汪浩先生的看法和筆者一致。他認為「蔣介石是一個有強烈的大中華思想的獨裁者,他把臺灣當作反共復國的基地,而不是當作新國家來建設」。筆者則認為這和他的歷史經驗有關;在大陸,他歷經多個在中國領土以中國為名的政權,甚至國民黨就曾分裂成兩個政權,因此他爭的是「中央」。這點讓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雖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立成為兩個實質上的國家,但因為「作為一個中國政權」的本質和精神,注定了它極難對抗真正的中國。

在本書導論中,汪浩先生指出幾十年來「…『中華民國臺灣』外交政策的核心」在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面對聯合國的代表權危機,蔣介石寫道:「甲,如何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使之鞏固不搖。乙,如何使中共不能參加聯合國,以保持我政府代表權,不退出聯合國。丙,如甲,乙二者不能兼顧,則以確保臺灣基地為第一。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義,而使臺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實為利多而害少。而且乙者,其權全操之於英、法,非我所能主動,而甲者則我尚有主動領地,此為永久根本計,比較在不得已時,未始非計之得者也。」這段話筆者也深感興趣,但認為蔣何以會認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義」會使臺灣有被攻的可能?完全無法索解。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維基百科)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中共若有攻臺能力,臺灣有無聯合國會員名義都一樣;甚至有聯合國會員名義還較有機會讓中共攻臺遭到聯合國干預,因為只有國家才能作為聯合國會員,臺灣若為聯合國會員(無論是何名義),中共攻臺就是侵略,否則就是內戰性質。換言之,聯合國會員身分對臺灣安全絕對有利無害。

因此,聯合國會員有害的,恐怕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因為臺灣若無聯合國會員身分,自然就易於被認定為某一國家的一部分,以當時狀況和蔣的認知,當然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惟有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作為中國政權之一的中華民國才有可能存續於臺灣,甚至行使統治權。後面一句「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筆者認為這個「自立自主」其實指的是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自立自主」,所謂「確保臺灣主權」其實是確保國民黨政府對臺灣的統治權。所以說蔣是臺灣的「國父」,恐非他的本意,維持國民黨政權的存在和自主,是可以用臺灣的國際地位來交換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