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國民主人士認為李登輝對中國民主有重要貢獻,但或許李登輝不會感激這些讚譽,畢竟他已越過「中國」的民族和文化概念,全部的關注只有台灣。
李登輝先生病逝,中國輿論場對他的「蓋棺論定」褒貶不一。官方媒體基本只轉載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消息,將李登輝去世稱為「病亡」。中國文化講究「死者為大」,通常對政要顯達去世的消息會用「去世」或「逝世」等詞語。
將李登輝與美帝連結在一起
使用「病亡」一詞,在我的記憶中只有兩次,一次是李登輝,另一次是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而被判入獄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零八憲章發起者劉曉波。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敘事很簡單: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是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四九年後主要是經濟增長。而中共定義的國家利益中最核心利益就是政權安全,政權安全又有賴於以民族主義為支撐的民意支持。
對中共政權來說,李登輝與劉曉波的共同點就是挑戰了中共的執政基礎和核心利益:李登輝挑戰了中共的民族解放敘事與國家統一前景,劉曉波挑戰了中共的政權安全。
可見中國官方媒體是把李登輝正式放到了「人民的對立面」過往的報導中,稱李登輝為「歷史的罪人」或「中華民族的罪人」。也可以想像到,未來陳水扁先生過世時,在中國官方媒體中也會享受李登輝的「待遇」。
對中國媒體受眾來說,李登輝的形象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已經由官方媒體定型。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中國民間的消息來源主要依靠中國官方的《新華社》、《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中央電視台》等少數幾家主要的媒體。九五年李登輝訪美、九九年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中國稱為「兩國論」)成為激怒中國官方的兩個主要事件。
九五年李登輝訪美、台海危機後,中國官方敘事中更是將李登輝與美國「敵對勢力」連結在一起,在媒體中將李登媒描述為分裂國家的「罪人」。
理解中國媒體對李登輝的這種批評,需要結合中國的文化與近代史。直到今天,在評價社會行為時,許多中國人仍然將集體身分置於個人身分之前,將「我者」與「他者」的分別當成「敵我」對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中國媒體還不時宣傳李登輝的日本名字,而經歷過日本侵略的民族記憶,也使中國人普遍痛恨「漢奸」、「叛徒」。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與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留下的「遺產」完全不同,為民眾留下的情感記憶也完全不同,這應是兩岸政策制定者應時時牢記的敏感問題。
中國主流民意長期被中共引導
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新華社》從七月十二日開始連續發表了五篇評論:〈評李登論的分裂言論〉(七月十三日)、再評:〈分裂國家就是歷史罪人〉(七月十六日)、 三評:〈絕不允許破壞兩岸關係的基礎〉(七月十八日)、 四評:〈分裂沒有出路〉(七月二十二日)、 五評:〈國際社會沒有「 兩國論」的生存空間〉(七月二十七日)。 這五篇評論成為《新華社》對「兩國論」的第一輪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