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古戰場,荊州在哪裡?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有人做過統計,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荊州,足見荊州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肯定一點,三國時的荊州不是現在的荊州,現在的荊州(以前叫沙市,後來叫荊沙,最近才改叫荊州),在三國時期叫江陵,屬於南郡;直到南宋還叫江陵府,明朝時才叫荊州府。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州、郡、縣,州的長官稱刺史或州牧,郡的長官稱太守,大縣的長官稱縣令,小縣的長官稱縣長。也就是說,江陵是個縣,是南郡的首府(古稱治所),南郡又屬於荊州,荊州的首府在襄陽,它們之間是這種隸屬關係。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當時全國地方行政只有郡、縣兩級,為什麼到了漢朝又在上面出現一個州呢?
這麼說吧!皇帝一個人管全國那麼多郡、縣(最開始郡、縣還不是隸屬關係),很累,又不放心,於是派了幾個人去看管,這些人就叫刺史,看管的這一片土地就叫做州。時間長了,刺史就坐鎮地方不回來了,成為實際上的地方大員,本來是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權力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大,最後成為與中央抗衡的地方政府。後來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明、清的省都是沿著這個規律變化,開始是中央為了監察地方,最後成了最高層級的地方政府。比如今天中國的省,是從元朝開始的,當時叫行省,全稱是行中書省。中央有個中書省,行中書省就是代理中央到地方行使權力;最後行省慢慢發展,變成地方政府。清朝時的一省之長叫什麼?巡撫!巡察安撫地方的意思,本意是中央派駐地方的御史,最後卻成為地方政府的首腦。
這就是為什麼州從行政區劃變為城市的原因,前朝設的州變成了地方政府,後朝就縮小州的管轄範圍,另起爐灶設道、設路、設省,目的是替代原來的州,結果卻一樣,歷史總是這樣迴圈。
九州的稱謂來自大禹,傳說大禹建立夏朝,把天下劃分為九州,所以中國又稱九州。大禹還讓每州的州牧獻出當時相當金貴的銅,鑄成九鼎,象徵著權力。
三國時期共有十三個州,荊州只是其中之一。舉例來說,青州在山東一帶,曹操在山東起家,他的兵馬就叫青州兵;馬超在涼州,現在的甘肅一帶,是最西邊的州,手下的兵叫西涼兵;董卓也來自涼州。涼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會養馬,騎兵很厲害。四川為益州,治所是成都,諸葛亮對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一生的願望就是讓劉備仿效先祖劉邦,先占有巴、蜀、漢中,然後奪取關中,從關中出函谷關平定中原,最後一統天下,光復漢室。
陶謙讓徐州,讓的可不是一個城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領土。當時劉備離開涿郡已有十年,打了無數場大大小小的仗,軍功也不少,在各路諸侯紛紛搶占地盤時,他卻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這時陶謙要把徐州讓給劉備,你說他能不動心嗎?簡直雪中送炭!還有河北稱冀州,河南稱豫州,江東稱揚州(也不是今天的揚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