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專欄:扭轉台日觀光逆差的宏觀想像

2017-07-09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日觀光逆差的警訊,其實已不只是交通部觀光局的事,背後更涉及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等,關乎總統和行政院如何擬定新國家戰略的態度。圖為日本白川鄉合掌造。(資料照,翻攝自Youtube)

作者認為,台日觀光逆差的警訊,其實已不只是交通部觀光局的事,背後更涉及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等,關乎總統和行政院如何擬定新國家戰略的態度。圖為日本白川鄉合掌造。(資料照,翻攝自Youtube)

台灣旅客不至於像中國觀光客奇觀地狂買掃貨,但普遍熱愛日、韓各類商品,渴望以消費做為旅行結束「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心態,是不爭的事實。如此強大需求,讓我們很難擺脫觀光逆差的陰影。

台灣赴日旅客人數在二○一六年達四一七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赴日消費總額更多達五二四五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四七○億元),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於此同時,一六年日本旅客來台人數僅約一九○萬人,即便比起前年成長許多,但還是不及赴日台客的一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韓順差並不真的那麼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台客訪日之消費成長驚人,日客來台的支出金額卻逐年遞減——從一一年平均每人來台花費八·三萬元,到一五年銳減至五·五萬元。根據商業發展研究院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自一五年以降,台日的觀光逆差已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

如果再把台灣與韓國的觀光交流並列比較,儘管前不久觀光局才風光宣告台、韓出現觀光順差——一六年韓國來台旅客人數約八十八萬,而台灣赴韓人數約八十一萬,但如果把每人消費金額一併估算進來,便會發現情況並不真的那麼樂觀。

根據韓國觀光公社統計,一六年每位台灣旅客赴韓的平均支出為一二四四美元(約新台幣三·八萬元),甚至還高於上述赴日台客的人均消費三·五萬元新台幣;相對的,韓客在台的花費卻比日客又來得更少。如果再把國民所得和物價水平的差異考慮進來,台客赴韓的消費慾望和實際購買,比起來台的韓客們,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能量豐沛。

台灣旅客也許還不至於像中國觀光客,會在日本電器行或韓國彩妝店蔚為奇觀地狂買掃貨,但普遍熱愛日、韓各類商品,渴望以消費做為旅行結束「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心態,仍是不爭的事實。如此強大需求,讓我們很難擺脫觀光逆差的陰影。

其實旅遊消費的動機需求,從來就不單是一種心理偏好選擇,更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社會學家厄瑞(John Urry)在其著作《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中,開宗明義就指出:旅行不僅涉及身體實際移動,更含括出發前的各類文化觀看與想像。所謂「旅遊前的實作」(pre-travel practice),同時蘊含了旅遊者的主觀期待,以及形塑與框架這些預期的各類影像和敘事。

從觀眾粉絲變成朝聖旅客

具體來說,一九九○年代由日劇引領出的「哈日」風潮、以及二○○○年代韓劇接續帶動的「韓流」,都日夜推促著台灣人從粉絲觀眾,變身成朝聖旅客,從「在這兒想像」,前進到「去那裡體驗」。逐漸深入台灣常民生活裡層的日、韓化媒體景觀,各自搭建起朝向他們消費的慾望橋頭堡,與一個渴望北進觀光的凝視資料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